2025年度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广州智库论坛举行 专家建议——

让城市发展与品牌文化共生

广州日报 2025年09月28日 章程、丁雄

  论坛现场 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吴子良 摄

  9月27日,“‘老城市新活力’与城市高质量发展”——2025年度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广州智库论坛在广州召开。多名与会专家学者聚焦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世界一流城市群和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广州深入推进“老城市新活力”“四个出新出彩”生动实践,以及广州在资源集聚、扩大开放、科技创新、社会治理、产业升级等领域激发新动力焕发新活力等问题,展开深入交流和研讨,为实现大湾区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章程、丁雄

  辩证看待城与市关系 让城市发展更美好

  如何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华南理工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席、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前海国际事务研究院院长郑永年分享了其对城市的理解,“城市由城与市两部分组成,城是人们居住的地方,需要做好管理、防卫工作;市则是生活交易的市场。城是有边界的,市则没有边界。”在他看来,一个城市的发展、更新,既要考虑城,也要考虑市,要辩证理解城与市的关系。

  围绕城与市的发展,郑永年强调,城市发展应该加大发展市的力度,要把工作重心转到市这一层面,要满足多元化服务的需求。要把高水平对外开放应用到城市更新上,对于珠三角城市,要充分发挥毗邻港澳的地理位置优势,吸引更多人才、资本、技术集中到大湾区,实现可持续发展。

  对于广州未来的发展,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王一鸣表示,首先要强化科技的核心地位,战略上从“跟踪追赶”转向“部分领域引领超越”。其次,从终端产品的创新转向中间品创新,从终端产品转向技术迭代更快的高端芯片、核心零部件等“硬骨头”。此外,他还强调需要从集成创新转向原始创新,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强化企业的科技创新主体地位。

  创新赋能工商业 激发“老城市新活力”

  一座城市的经济活力体现在哪里?在广东省政协经济委员会原主任,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原党组书记、院长王珺看来,一个区域的经济活力,离不开人口要素以及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的密度、增长率以及净流入率。

  王珺表示,研发型外资、高端技术和高端制造业、高端服务业的流入正成为新趋势,这正是结构升级和经济活力提升的表现。广州必须在层次和结构上体现引领担当。

  王珺表示,产业是决定经济活力的关键因素,可持续的经济活力依赖于新产业、新动能快速兴起和茁壮成长。针对新时期如何激发广州“老城市新活力”,他明确提出,必须用创新赋能工商业。“现在我们仍然要靠工商业来推动发展,但背后的逻辑已从过去的靠资源禀赋、地理位置优势,转变为依靠人才、资本等争创发展新优势。”王珺说,“创新必须是两个方面的,一是赋能传统产业,二是开辟新赛道。”他强调,这既包括通过绿色化、智能化等技术创新提升传统产业附加值,又包括培育人工智能、量子科技、低空经济等全新赛道。

  培育传播城市名片 让广州更好走向世界

  如何让广州更好地发展,实现“老城市新活力”,讲好广州故事,让广州更好走向世界?

  华南理工大学旅游发展与规划研究院院长、数字乡村与文旅可持续发展重点实验室主任吴志才聚焦培育与传播广州“一城二都三中心”城市名片,从自然生长、培育成长、持续增长方面进行探讨,提出提升城市品牌竞争力与传播力的见解。

  广州“一城二都三中心”的城市名片,即历史文化名城,国际美食之都、国际时尚之都,国际演艺中心、国际会展中心、国际赛事中心。这6张城市名片,凸显了文化魅力、产业实力、民生活力。

  吴志才分析,要更好地讲好广州故事、传播广州名片,就要形成品牌理念,打造品牌生态,提升品牌体系,培育广州城市品牌的成长。他建议,要让城市发展与品牌文化共生、在地文化与新兴业态共融、政府引导与市场市民共建、居民生活与游客体验共享,实现城市名片的生活化、场景化、体验化。

  为实现城市品牌传播的持续增长,吴志才建议,要从顶层机制上发力,通过政府自觉、市场自主、民本自发“三方协同”。此外,要通过数字传播、讲好故事,融入全球传播网络,进而实现从本土化到全球化的蝶变。

广州日报要闻A2让城市发展与品牌文化共生 章程、丁雄2025-09-28 2 2025年09月28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