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第一桶金”

广州日报 2025年09月23日 黄文敏

  前段时间采访广东省特级教师、学前名师工作室主持人王秋老师,王老师说:“教育要顺应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把童真还给孩子。”我深以为然。

  我出生的那个年代,家里兄弟姐妹多。但小孩多有小孩多的好处,那就是粗生粗养,不娇惯。回想起来,那时的童年很自由,五彩缤纷。一放学就四处疯玩。我生长在渔村,经常到海边去捉鱼,也去田间地头捉蜻蜓、挖泥巴烧制陶制小鸟……在感知中、在动手中,养成了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习惯。

  开学时,我和哥哥背的书包是外公用布头布角缝制的“拼图包”,因怕同学们笑话,我和哥哥自食其力“赚钱”买文具。我们做的第一单“生意”是出租图书。哥俩来到海边捡废铜废铁换钱,购买小人书,积攒到有几十册的时候,就在一家单位的门前走廊摆摊出租小人书,一分钱租看三四册。积少成多,出租小人书的收入除了买文具,还可以用作发展资金,再去购置新书。就这么“滚动”起来,高峰时我们的“家当”颇丰,拥有200多册小人书。回忆起这人生的“第一桶金”,哥哥感慨万千:“没想到小时候的无意之举,让我长大后做生意如鱼得水!”

  孩童时期是个人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初始阶段。那时候,父母并不会给我们讲大道理,而是潜移默化地影响我们。父亲喜欢给我们讲水浒故事,赞赏“路见不平一声吼”的侠义精神;母亲说唱潮州歌册时,我们哥俩也喜欢搬个小凳子在一旁聆听,用民间朴素的价值观归类“好人”与“坏人”。表面上看,当年父母亲对我们的学习成长似乎“漫不经心”,但其实处处蕴含着老一辈顺其自然、因势利导的育儿智慧。

  现在生活条件好多了,我们哥俩也时不时跟后辈聊聊童年时代,希望能给他们绷紧的神经松松弦,缓一缓他们的育儿焦虑。

  (黄文敏)

广州日报文娱·闲情A10人生“第一桶金” 黄文敏2025-09-23 2 2025年09月23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