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顶尖团队决战AI算法之巅

超8000支队伍同台竞技 第四届琶洲算法大赛总决赛昨日开赛
广州日报 2025年09月23日 陈钧圣、廖靖文

   谢伟铎

   林煊

  本届总决赛现场亮点纷呈,参赛队伍包括AI软件应用、智能硬件产品、AI Agent智能体三大类别,涵盖空间智能感知、AI语音合成、情感交互数字人、脑机接口诊疗、客诉处理、通用智能体一体机、AI营销引擎、工业物联网AI解决方案、3D生成工作台、智能座舱系统等多个前沿创新领域。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陈钧圣、廖靖文

  图/主办方提供

  第四届琶洲算法大赛以“算法领航 琶洲奋进”为主题,吸引全球30多个国家超8000支队伍同台竞技,规模创历届之最。昨日,第四届琶洲算法大赛总决赛在广州琶洲正式拉开序幕。来自全球多个国家的顶尖队伍汇聚于此,在五大赛道、19项赛题中展开最终角逐。

  这场持续两天的巅峰对决,不仅呈现一场人工智能的技术盛宴,更成为“以赛促产、赛创融合”的生动实践。大赛国际知名度持续提升,跨区域技术交流与合作格局初步建立。

  企业实战:AI成企业“风控大脑”

  大赛以应用为驱动锻造新质生产力,依托省市应用场景丰富、生态资源禀赋、市场活力蓬勃的先天优势,实现产业资源集聚与生态构建。

  在总决赛现场,三七互娱集团的法务专员林煊介绍了他们的参赛项目——“AI处理复杂客诉项目”。该系统能连通各业务中台进行整体风险研判,对反复发生或集中出现的客诉风险及时提醒前端业务平台实现自查自纠。如通过算法的聚类分析,系统可以提示运营团队某次活动规则表述不清导致用户投诉,从而敦促立即改正。“如果我们经常在某一类项目上收到投诉,那么团队就应该采取更严格的活动前检查措施。”林煊解释道,“过去需要3—5小时的客诉处理流程,如今只需3分钟就能实现智能响应。”

  参赛格局:传统技术强区广泛参与

  今年琶洲算法大赛,国内团队参赛格局也进一步优化,实现一、二线城市100%全覆盖,传统技术强区继续广泛参与,反映大赛在国内高水平创新区域的影响力。

  来自苏州的数智元宇团队连续第二年参加琶洲算法大赛,企业创始人、CEO马玉丹告诉记者,今年参赛项目是基于空间智能类AI视频大模型技术的数智外科创新医疗器械。马玉丹说,琶洲是我国算法应用发展的实践地和前沿地,海珠区也推出了配套政策,在全国知名度很高。“琶洲算法大赛的赛制亮点突出,吸引力很大。跟其他很多同类比赛不同,琶洲算法大赛没有按行业对参赛团队进行细分,而是把如医疗、新能源、具身智能等各行业都放在一个池子里竞技,非常有挑战性。”

  初创力量:让人机交互更有温度

  大赛平台不仅聚焦于算法性能的竞技,更注重技术落地过程中的人文关怀与产业温度,引导人工智能从纯粹的技术竞争走向有温度、可持续、贴合现实需求的创新实践,真正实现“以赛扶创、以链育新”,为初创力量注入强劲动能。

  作为初创企业,广州烁谷科技有限公司凭借其“超拟真语音合成技术”闯入总决赛,创始人谢伟铎在现场演示了他们的技术成果。“我们的目标是让人与机器之间的交互更加拟人化、更有温度。”谢伟铎介绍,他们的技术能够理解文本含义和其中蕴含的情感,然后用非常真实细腻的声音表现出来。该技术仅需数秒钟的声音样本就能生成与样本高度相似的语音。“无论是方言,还是相声小品,我们的模型都可以做到平替真人的水平。”

  专家视角:琶洲算法大赛是算法实力的竞技场 更是技术、人才与资本深度融合的生态平台

  本届大赛以市场化机制、场景化赛道和成果转化闭环,系统构建“以赛聚智、以赛促用”的融合生态。通过深化与DeepSeek、宇树科技等顶尖团队的战略合作,首创“空地一体”实景竞技、推动“AI+硬件”融合突破,并联动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开设“吴文俊奖”直通车,大赛持续推动算法从赛场走向市场、从代码转化为生产力,为粤港澳大湾区乃至全国人工智能创新注入强劲动能。

  佳都科技集团首席AI科学家王凯作为本届大赛的评委和出题方,见证了众多优秀项目的诞生。“很多选手都是刚走出校园或完成研究生阶段研究,便将自己的科研成果直接进行专业化转化落地。”王凯表示,这些项目不仅有独特的技术创新,还有商业模式的创新。

  王凯认为,琶洲算法大赛持续举办的价值在于夯实AI创新生态。从“空地一体”协同竞技到医疗AI诊断,从多语言语音合成到工业物联网优化,琶洲算法大赛已超越单纯的技术竞赛,成为人工智能创新成果转化和产业对接的关键枢纽。这里不仅是算法实力的竞技场,更是技术、人才与资本深度融合的生态平台。

  随着总决赛的持续进行,更多优秀项目将在这里获得关注,更多创新理念将在这里走向现实。

广州日报要闻A4全球顶尖团队决战AI算法之巅 陈钧圣、廖靖文2025-09-23 2 2025年09月23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