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文明村”番禺区大龙街道新水坑村

打好文明实践组合拳
绘就美丽乡村新画卷

广州日报 2025年09月22日 章程

  精神文明建设巡礼

  广州日报讯 (全媒体记者章程 通讯员穗文明)今年5月,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在京召开,广州市番禺区大龙街道新水坑村荣获第七届“全国文明村镇”称号。近年来,新水坑村坚持以文明创建为重要抓手,用产业破局、生态塑形、文化铸魂、治理固本的组合拳,推动建设文明美丽和谐乡村,让文明之花在乡村振兴的沃土上璀璨绽放。

  产业突围,让昔日“垫底村”逆袭成“明星村”。2008年前的新水坑村,集体年收入仅300万元,7个生产队各自为战。近年来,通过“三旧”改造,新水坑村的旧厂房变身为10万平方米的时尚创意产业园,村里还启动了现代农业综合产业园项目,勾勒出“农业种植+生态康养+文旅体验”的立体图景。如今,新水坑村以党建引领为抓手,积极推进“百千万工程”,通过产业互联共建,对村域各大园区实施智慧化升级改造,激活更多产业发展空间。村干部介绍,村集体收入实现从300万元到超过7000万元的飞跃,村民年分红也从800元提升至13000元。

  生态蜕变,促“灰头乡村”蜕变为“颜值担当”。走进新水坑村,街道两旁的花海缤纷绽放,生态园里的锦鲤欢快畅游,谁能想到这里曾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后进村。“先美环境聚民心”的发展哲学,让新水坑村累计投入3亿元重塑肌理。目前,1237米的水濂大道完成亮丽升级,架空高压线全部下地,600米长的景观带串联起农业展厅与北帝庙,环村东路的广誉陈公祠经过修缮,灰塑龙船脊在阳光下流光溢彩,与新建的党建公园相得益彰,122个高清摄像头织就“天眼”网络,让村民生活更安心。

  文化铸魂,凝聚强大精神合力。2024年落成的村史馆,用180平方米的空间将始祖陈顕公迁徙史、北帝诞民俗以及“旧村逆袭”奋斗史浓缩于沙盘、老照片与实物展品中。新水坑村还积极推广村规民约,倡导文明新风尚。2024年,新水坑村打造“德法同治”法治文化建设示范点,通过将法治建设与全民阅读进行高度融合,营造浓厚的法治文化氛围。

  治理焕新,从“单一治理”转向“多元共治”。在基层治理的生动实践中,新水坑村打造面积约2300平方米的党群服务综合体,以多元功能与创新举措,激活基层治理新动能。2017年,新水坑村投入80多万元建成现代化党群议事厅,电子投票器、计票显示屏、全程录音录像等设施一应俱全。村级重大事项决策严格遵循“四议两公开”,重大事项均交由村民代表和党员集体研究决定,推动村庄发展更贴合民意、汇聚民力。

  从曾经的“发展洼地”,到如今大湾区乡村振兴的“文明高地”,新水坑村的华丽蜕变,是文明乡风赋能乡村振兴的有力诠释。未来,这个岭南村落必将在文明创建的征程中续写更多“春天的故事”。

广州日报广州文明导报A8打好文明实践组合拳
绘就美丽乡村新画卷
章程2025-09-22 2 2025年09月22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