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五运会智慧交通调度系统为赛事提供“交通精度”。

“我们或许默默无闻,但只要能让赛事‘跑’得更顺,这份工作就有意义。”
——黄丙寅

扫码了解更多
我们是冠军!58
“交通保障就像赛事的‘血液’,只有‘血液’流动,才能确保赛事顺利进行。”谈及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广州赛区各项赛事的交通保障工作,25岁的黄丙寅语气坚定。作为广州赛区交通运输服务中心的一员,这个年轻人已伴随十五运会交通保障工作走过了一年半的时光,见证着“交通精度”如何为赛事筑牢根基。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卢梦谦
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高鹤涛
极致追求“时效” 做到分秒不差
记者在位于天河体育中心的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广州赛区交通运输服务中心见到了黄丙寅。在“新升级”的办公室内,他向记者展示了大屏幕上的十五运会智慧交通调度系统——从23家酒店、30个场馆的交通流线图到每辆车的实时位置与任务,都能以可视化的形式清晰呈现。
在大学里学习道路规划与铁路专业的黄丙寅,毕业后进入广州市交通管理总站工作。2024年2月,他接到了参与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交通保障工作的任务,随后一步步从“赛事新人”成长为独当一面的骨干。
“就赛事交通保障而言,难就难在‘三个不允许’:不允许迟到、不允许漏单、不允许出安全问题。”黄丙寅直言,赛事保障像“多线程作战”——在开幕式期间就有近十个比赛同时开赛,一个比赛涉及运动员、技术官员、媒体记者、嘉宾四类群体,各类群体的保障形式不一,“精准度要做到分秒不差”。精准度背后是对“时效”的极致追求。黄丙寅说,为了确保万无一失,团队成员往往“比运动员到得更早,走得更晚”:提前勘察路线、预判拥堵点,交通保障方案充分细化。
十五运会没有集中的运动员村,运动员“分散居住、赛时集中”,广州赛区涉及23家酒店,部分酒店需对接多个场馆和抵离站点,越临近开幕式,越多比赛同时开赛,对交通保障的挑战也就越大。
对突发情况的应对,更考验团队的“反应速度”。对十五运会女足测试赛进行交通保障的一次经历,让黄丙寅印象深刻:“当时路面出现拥堵,我们的调度指挥系统实时显示一整条路都‘飘红’了”。他立刻联系公安交管部门,“交警同志太给力了,马上派来两辆铁骑。”黄丙寅的语气十分激动:“原本以为会迟到4—5分钟,结果羊城铁骑一路开道,保障通道沿途还有不少交警指挥疏导,最后提前近10分钟到了场馆。看着羊城铁骑在车头领航,我心里一下子就稳了——这不是我们一个部门的事,是所有人在为赛事‘抢时间’。”黄丙寅说。
幕后守护者也能发光发热
“以前对大型活动进行交通保障,调度员每天要接几十个电话,现在,交通保障人员只要打开调度系统,所有信息一目了然。”黄丙寅指着屏幕说,这套系统是交通运输服务中心基于市交通运输局智慧交通平台定制化打造的,是保障效率的“核心密码”。
这套系统不仅能实时显示“今日任务量、任务完成率”等赛事侧交通信息,还集成了城市侧数据——道路路况、水浸点、城市道路监控等,甚至具体到每一台保障车辆的位置、路线、驾驶员和车载视频。“驾驶员手机端能收到精准导航,直接匹配‘保障通道’,按照设定路线行驶。”黄丙寅说。
“交通保障不像运动员那样能拿奖牌,我们做的很多工作都只有自己知道,‘车辆安全、人员准时、道路顺畅’就是最好的‘成绩’。”黄丙寅坦言,做这份工作,需要随时应对突发情况,节假日也常要加班,但每当看到运动员顺利抵达场馆、赛事圆满结束,他就觉得“一切都值了”。“说不定未来的奥运冠军就是坐着我们调度的车去赛场的,能为他们保驾护航,我很自豪。”他说。
如今,距离十五运会开幕式越来越近,黄丙寅和团队的工作重心开始转向“优化细节”。“调度的流程再优化1分钟,驾驶员的服务再规范一点,系统保障再智能一点。”他眼神坚定,“争取开幕式当天做到十全十美。”
采访进入尾声,黄丙寅又回到电脑前,开始进行运行监控,继续优化调度系统。屏幕上,闪烁的车辆轨迹与跳动的数据勾勒出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交通保障的“流动脉络”,折射出他对这份工作的热爱与坚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