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各式各样的连山壮锦文创产品。

连山壮锦文创基地。
清晨的阳光洒在清远连山永和镇蒙洞村的晒莨场上,竹竿上的香云纱泛着温润赭光,壮锦“万字纹”与瑶绣“蝴蝶纹”在面料上交织共生,淡淡的薯莨香弥漫在空气中。这片刚启用的晒莨场,不仅是香云纱的生产地,更成为连山壮锦走向世界的新起点。
在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小三江镇,每周三的“文化传承日”,绣娘们就会穿上壮族盛装,在文化体验室为研学团队讲解壮锦背后的稻作文化、图腾寓意,壮锦这项古老技艺正经历着一场跨越世纪的复兴。这项与云锦、蜀锦、宋锦并称中国四大名锦的古老技艺,在新时代焕发出勃勃生机。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曹菁
破茧:千年技艺的当代突围
“这套传统服饰是我太姥姥留下来的壮锦嫁衣,先后在中国丝绸博物馆、中国非遗馆,还有中国民族服饰展示馆展出过,上面有各种各样的花卉,不同颜色代表了一年24个节气的变化。”在连山壮瑶风采锦绣专业合作社,90后的壮锦传承人冀麒宇自豪地介绍这里的“镇馆之宝”。
传统壮锦织造需历经数十道复杂工序,“寸锦寸金”的技艺曾面临手工繁复、传承后继乏人、市场萎缩的三重困境。
2020年,第七代壮锦织造技艺传承人冀麒宇大学毕业返乡,在太平村成立壮瑶风采锦绣专业合作社,为这项古老技艺带来了重生的希望。基地通过“三地活化”策略盘活10余栋乡村废弃住宅,打造出集文化传承、技艺传习、非遗民宿、研学旅游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创产业园。这里保存着逾百年历史的家族传承壮锦织布机,太姥姥的嫁衣作为“镇馆之宝”见证着技艺的百年延续,而隔壁车间里,改良后的现代织机正高效运转,村民经过7天培训即可上岗操作,这一创新解决了传统技艺传承的最大障碍。
而在面料革新上,团队增加生物蛋白纤维,改善了传统壮锦的厚重感;染色工艺的突破更是解决了植物染色不稳定的行业难题。
织网:非遗生态的多维构建
在连山小三江镇另一家嘉田锦绣合作社,近500平方米的场地内,产品展示厅陈列着融合壮锦元素的高端定制服饰,绣娘工作室里30余名绣娘围坐绣桌,飞针走线赶制订单。隔壁的壮绣培训室中,资深绣娘正用传统针法演示“回针绣”“打籽绣”,学员们在绷布上临摹“双蝶恋花”“稻穗纹”等图案。网红打卡室则通过壮族服饰体验和直播设备,吸引游客参与互动。
专注于县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壮绣的传承和发展的县人大代表罗火红介绍说,通过“公司+合作社+妇女”模式,使专业绣娘从12人增至60余人,年增收20万余元,如今合作社制作的绣品也从刚开始的刺绣画,到现在有包袋、挂件、绣球、香囊、抱枕等30余种产品,团队创作的《乡村振兴》等作品入选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展览,成为连山文化输出的名片。产品不仅在广东省内深受欢迎,还走向了全国大市场。连山通过“集中培训+分散接单”模式,将7个镇的926台家庭织机纳入统一管理,形成了规模化生产能力,这套机制帮扶带动近千人实现家门口就业,惠及2.5万村民。
出海:从大山到世界的跃迁
在上海、北京的时尚品店甚至美国的旧金山华人生活馆内,形形色色的壮锦数码饰品、茶垫、绣枕、包包等吸引着消费者的目光,而织机改良、纤维混纺等技术让壮锦从“收藏品”变为日常消费品,如壮锦时装联名款、壮锦防晒衣的推出不断展现连山壮锦通过创新模式焕发的时尚活力。
从太平村的百年织机到蒙洞村的创新晒场,从高校实验室到景区展示馆,连山壮锦的创作基地已形成立体化网络。当壮锦的古老经纬融入智能织机的精准、3D打印的灵活,当稻穗纹、万寿花与全球审美碰撞出跨界设计,这份非遗瑰宝的未来,早已不是博物馆里的静态陈列,而是能装进通勤包、铺进家居角落、飘向国际舞台的“可触摸的文化”——它带着古老大山的烟火气、现代都市时尚圈的精致感,继续在消费者指尖与心间生长。
在“百千万工程”推动下,连山壮锦非遗传承通过政策赋能与产业创新,成为县域“农文旅体康”融合发展的重要引擎。“连山壮族织锦非遗研学旅游路线”获评全国十佳案例,年接待游客10万人次,拉动消费超千万元,串联起民宿、餐饮及农产品销售的文旅产业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