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咖齐聚 艺韵和鸣

广州日报 2025年09月18日 张素芹

  时隔五年,田沁鑫导演的《四世同堂》再度来穗演出。图为剧照。

  艺韵和鸣。第五届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艺术节于9月17日—18日集中举办4场高规格艺术讲堂,邀请顶流大咖齐聚一堂,展开深度研讨。大咖认为,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艺术节搭建了一座“文化共通、情感共鸣、发展共赢”的桥梁,它以艺术为纽带,打破地域与文化形态的边界,让大湾区“同根同源、多元一体”的文化特质从共识走向实践,为区域文化融合发展注入了不可替代的凝聚力与推动力。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素芹

  “未来艺术会转化为生活的一部分”

  9月17日上午,第五届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艺术节首场艺术讲堂《艺术生态与城市发展》在广州大剧院实验剧场举行。

  剧作家、上海戏剧学院教授罗怀臻认为,“在传统戏曲现代化这样一个世纪工程中,广东和上海都走在前面,原因就是两地都有共同的文化传统——尊重传统、不固守传统,致力于创新、不凭空创新”。

  在罗怀臻看来,全国各地的优秀作品,乃至国外的优秀演出、优秀创作通过艺术节引入大湾区,实际上增强了湾区与时代的呼应和互动。

  中国国家话剧院院长、一级导演田沁鑫表示,国家话剧院几乎每年都会来广州演出,见证着这座城市的文艺氛围越来越好。在她看来,艺术生态对于一座城市的活力和百姓的幸福感而言十分重要,“是不得了的精神输入”。

  “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艺术节的本质,是搭建一个‘文化共通,情感共鸣、发展共赢’的桥梁。”田沁鑫认为,艺术节让观众能够在公共空间、艺术机构看到湾区的优秀作品,是在用一个更高境界去讲好中国故事。“大湾区观众在作品中能够看到、摸到同根同源的文化记忆和文化基因,世界各国的观众也能通过文艺的多元方式走进中国、走进大湾区,感知我们这个民族的智慧与进步。”她说。

  著名舞蹈家、上海歌舞团艺术总监黄豆豆认为,随着艺术节活动不断铺开,大家会潜移默化地感受到艺术和生活之间的关系,而不是像原来很传统地定时定点在剧院正襟危坐,“未来艺术会转化为生活的一部分”。

  “交响乐是一种世界语言,日益成为世界无缝对接的艺术形式。”广州交响乐团团长陈擎表示,近年来,广州交响乐团着力于探索跨界创新,让越来越多观众领略到当代交响乐的独特魅力,乐团还为城市地标和公共空间录制了不少背景音乐,“让交响乐融入生活,成为一种城市的声音”。

  “变的是形式、方法,不变的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和魂”

  9月17日下午,艺术讲坛《当代戏曲发展的“守”与“破”》在广州粤剧院红豆厅举行,多位戏剧界行家结合近年来的戏曲“破圈”之作,探讨戏曲在守正中如何创新。

  豫剧表演艺术家、中国戏剧“二度梅”得主李树建表示,“戏曲的守正创新,就是要坚持变与不变。变的是形式、方法,不变的永远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和魂。”

  针对地方剧种之间同质化的问题,粤剧表演艺术家、《粤剧表演艺术大全》主编倪惠英表示,“中国有300多个剧种,每一个剧种都有独特的文化呈现,越是个性的,越有它的文化价值。这个方面一定要拿捏好,才能健康发展。”

  “不是把别的剧种的经验搬来就叫创新,创新更多的是要有一种独创性、独特性、独一无二的体验。”潮剧表演艺术家、中国文联德艺双馨艺术家方展荣表示。

  香港演艺学院戏曲学院创院院长、香港话剧团桂冠导演毛俊辉一直走在中西戏剧对话和不断融合的道路上。“不能贪心,要重视培养人才,必须要有年轻的一代,导、编、演甚至是制作,都要他们一起来。随便拿些新东西、新花样是没用的,创新,一定是来自传统的有价值的东西,找出一个新的表达手法。”

  广东粤剧院艺术总监、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曾小敏表示,“戏曲是有舒适圈的,但如果你真的要踏出创新的一步时,可能会面对很多质疑,你就要有足够的承受能力。创新只是一个方向,因为每个剧种有每个剧种的特色、风格,我们会根据自己的特点去设计我们可走的路。我觉得不用着急去定义某些作品是错的、某些作品是对的,可以交给市场、交给历史来判断。我们不能着急,也不能心浮气躁,要稳稳地做好我们这一代人该做的事情,该传承的传承好,该闯的路试一下。”

  艺术讲坛现场吸引了很多年轻观众和演艺人士。“很开心能从这场名家汇聚的讲座中感受大湾区文化艺术相融的强大力量,让我看到戏剧艺术灿烂的未来,更想在戏剧传播中出一分绵力。”来自香港的观众谢恬如此表示。

广州日报文娱·闲情A10大咖齐聚 艺韵和鸣 张素芹2025-09-18 2 2025年09月18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