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形成古树名木保护新格局

8.5万余株古树名木获保护

广州日报 2025年09月13日 叶卡斯

  在沙面岛,古树名木与欧陆风情建筑相映成趣。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杨耀烨 摄

  广州中山纪念堂内,一株历经350多年风霜的“木棉王”屹立如初;荔湾区沙面岛,130多株古树名木与欧陆风情建筑相映成趣,它们是广东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工作成效的缩影。记者从广东省林业局了解到,广东正构建起制度、科技、管理协同发力的古树名木保护新格局,全省8.5万余株古树名木得到了有效保护。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叶卡斯 通讯员林荫、林园轩

  广州近万株古树名木拥有“身份证”

  昨日,广东省林业局组织开展2025年广东省古树名木保护管理记者行活动,走进广州中山纪念堂和荔湾区沙面岛,采访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工作。

  在广州中山纪念堂,一株木棉树屹立在东南角,这棵古树被誉为“中国最美木棉”。每年3月,满树繁花如约而至,8万余朵花苞在高空铺撒一片绵延的鲜红锦绣。“古树跟古建筑靠得非常近,为了使二者能够共生,我们把混凝土地面恢复成透气的铺装,使古树往这边生长,远离古建筑。”广州市中山纪念堂管理中心园容绿化部部长饶淼森介绍,经勘察,该措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步入荔湾区沙面岛,“广州市古树公园”牌匾映入眼帘。据悉,沙面古树公园是荔湾区首个古树公园,占地30公顷,拥有古树名木130多株,其中最长树龄达到300多岁,最小的也有100多岁,大部分古树是沙面岛建设之初所栽下的。走近细看,每一株古树都挂上了独特“身份证”——二维码铭牌。扫码后,树木的树种、树龄等基本信息一目了然。目前,广州在册的9961株古树名木均拥有自己的“身份证”。

  除了“身份证”外,广州各区还创新应用各类技术,对古树生长环境及保护状况开展动态监测,让古树名木生息绵长。天河区推出“天河古树名木”APP信息化监管平台,白云区绘制全区“树地图”并拍摄VR全景,黄埔区创新运用电子地图和24小时监控系统,增城区为区内2016株古树名木建立“电子健康档案”……

  全省建成绿美古树乡村106个

  如今,广东正构建起制度、科技、管理协同发力的古树名木保护新格局,全省8.5万余株古树名木得到了有效保护。全省已建成绿美古树乡村106个、古树公园210个,抢救复壮了一批衰弱濒危古树名木。

  制度建设方面,2023年7月1日起施行的《广东省森林保护管理条例》中专门设置了古树名木保护专章,《关于加强古树名木保护管理的指导意见》《广东省古树名木保护提升行动方案(2023—2035年)》等政策文件为古树名木保护提供了行动指南。《茂名市古荔枝树保护条例》《潮州市古茶树保护条例》《广州市古树名木迁移管理办法》《中山市古树名木和古树后备资源认捐认养工作方案》……从省级到地方,制度体系不断完善,为古树名木保护提供了全方位的制度支撑。

  科技赋能方面,近年来,广东通过实施一级古树名木视频监控和保护工程,对851株一级古树和名木安装视频监控。各地积极运用木质针刺检测仪、激光雷达、无人机等先进技术和设备,对古树名木进行健康监测,建立古树名木“电子健康档案”。清远市日前还启用全省首个“古树名木平安守护平台”,集实时巡检、线上互动、动态监测于一体,设有Web端与小程序双访问模式,涵盖古树档案建立、病虫害防治、会诊流程规范等关键环节。

  动态管理方面,广东对全省8.5万株古树名木进行调查建档和挂牌保护,实现“一树一码”和“一张图”信息动态化管理。各地在管理上不断创新,如广州、深圳、中山等地在“多规合一”平台建立古树名木核查应用,茂名市对古荔枝树实行分级保护,潮州为全市登记在册的古树全面投保。

广州日报要闻A48.5万余株古树名木获保护 叶卡斯2025-09-13 2 2025年09月13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