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教顺德 何以成就未来?

广州日报 2025年09月11日 黄子宁

  顺德正在“焕新”一批学校。

  昨日,佛山市顺德区举行庆祝第41个教师节暨2025学年教育工作会议,推动教育发展成果惠及更多顺德学子,让“优教顺德”品牌愈发闪亮。过去一年,在顺德,一批批优秀学子用实力叩开一流名校的“大门”;一座座“焕新”校园成为城市的风景线;一位位名校长、名师成为区域教育闪亮的名片;一所所优质品牌名校成为教育均衡发展的有力支点。

  长期以来,顺德始终将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当前,顺德提出打造以“四优”高质量教育体系为特征的现代化教育强区,依托持续的资源投入,这里的教育生态正一年一变,越变越新,“家门口”优质教育资源变得唾手可得。

  文/黄子宁

  图/陈村镇、顺德区教育局提供

  “摘星辰”的孩子,变多了

  教育工作是培养人、成就人的工作。在顺德,这里持续通过因材施教,尊重每个孩子的个性与追求,让尽可能多的孩子都能“手可摘星辰”,在属于自己的轨道上发光发热。

  这一年,顺德涌现了一批优秀学子,他们用佳绩叩开了国内外名校的“大门”,顺德一中的优秀考生麦恺扬就是其中的一位。

  这个新学期,麦恺扬如愿奔赴北京大学报到,成为燕园中的一员。今年高考中,麦恺扬喜获高分。“当时,我查不到分数,接到老师电话的时候,人还是懵的。”当北大录取通知书送抵麦恺扬的手上,他才意识到,自己成功在顺德圆梦。

  今年的高考,顺德清北上线考生人数“扎堆”出现,21人达到清华、北大录取标准,创下历史新高。以顺德一中为例,这里实现清北上线15人的历史突破。而在2025年中考中,全市最高分同样“花落”顺德区。

  在顺德,学子们的成才更趋多元。有体育考生在赛道上“拼”出体育类专业高分,也有美术考生美梦成真,还有优秀考生走上“演艺赛道”,遇见更多一流的舞台。

  在职教领域,顺德学子的成才路径也越走越宽,成才质量全省领先。数据显示,今年,高职类高考本科上线录取人数占全省职教本科招生计划的22.60%,位居全省第一。

  越来越多的顺德学子“晒”佳绩的背后,凸显了区域教育精准赋能与学校育人模式创新突破的双重作用。一年来,顺德各校因校制宜,积极引入资源提升育人水平;此外还瞄准“多样化、特色化发展”,为孩子搭建一个多元成长的“桥梁”。

  在顺德高中,这里多样化特色发展的“双高”行动效果凸显,各校陆续开设的戏剧影视导演、播音与主持、美术、音乐、舞蹈、体育专业等一系列特色专业,也成为孩子们提升自我的一个新选择。顺德还陆续成立了少年科学院、少年体艺学院,将超过40所学校纳入“基地校”,覆盖小学到初中学段的数学、物理、信息学、体艺等学科领域,激发更多孩子的潜能。

  “我相信,每个学生都有巨大的潜能。”在教育工作会议上,佛山市委常委、顺德区委书记陈新文称,好的教育,就是要求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坚持“以人为本”,只有从“知识灌输”转向“潜能激发”,从关注“分数”转向关注“人”本身,才能培养具备独特优势、健全人格和终身学习能力的未来创造者。

  “载梦想”的学校,变靓了

  支撑优秀人才的不断涌现,靠的是顺德不断“重仓”教育,持续投入城市的未来。

  据悉,近三年来,顺德区一般公共预算中教育经费保障支出年均稳定在60亿元以上,仅去年,顺德区全年教育支出就超过了65亿元,占全区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比重超过25%,一定程度上真正将教育优先发展落到实处。

  重视教育发展,从提升教育硬件上可见一斑。据了解,这一年,在顺德,越来越多的老旧学校正换上新“皮肤”。

  就在新学期的开学日,位于顺德区大良街道的凤翔小学正式升级为“佛山市顺德区大良外国语学校”,崭新的教学楼、综合楼、风雨操场、食堂等校园硬件也投入使用。

  据了解,这所超过20年历史的学校,位于大良凤翔工业区,周边众多厂企与民房,学校招收的孩子多是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近年来,学校不断扩班,原有的基础设施已无法满足办学需求,整体办学条件及校园环境欠佳,社会知名度与办学质量提升存在较大阻碍。近几年,在顺德区财政支持下,该校的扩建、“焕新”工程陆续完工,“颜值”上升一个新档次,为学校发展提供一个崭新载体。

  装下孩子成才梦想的新载体,如今变得更多了。

  据悉,不仅是大良外国语学校,在顺德,一批校园经过“焕新”,让学校建成城市的地标。数据显示,经实施老旧学校“焕新”行动,投入2.3亿元,全区49所老旧学校“焕新”,解决了老旧学校空间不足、设施过旧、场地破损、功能落后等问题,为学生学习成长提供更舒适的环境,让师生和家长信心倍增。

  “上新”的不仅是硬件,连内涵也一并升级了。

  通过“焕新”,位于岭南水乡杏坛的逢简小学深挖当地岭南逢简水乡文化资源,开发校本课程,将水乡历史与民俗融入教学,让学生在知识学习与文化滋养中成长。

  一批兼具“颜值”和内涵的“好学校”,让广大家长、学子“用脚投票”,选择在“家门口”读好书。

  近年来,顺德不断深化合作办学,通过引入与北师大、华东师大、华南师大、首都师大等一批重点高校合作开办的中小学新校,得到了顺德群众的高度认可。

  就在今年,即将落成投用的华东师大二附中美的高中就吸引了一批优秀的学子报考。未来,他们将在这所“现代版、科技版的二附中”崭新校园中,共享来自长三角一流名校的教育资源。

  “浸润人”的生态,变优了

  “根基”深厚的顺德教育,经过近年来持续的教育体制综合改革,如今已形成协同发展的新生态。

  例如在教师领域,顺德通过“优师强师工程”锻造教育铁军,实施“青蓝工程”“骨干教师工程”“名师工程”“教育家孵化工程”四大工程,构建区域完整教师专业发展梯级体系。

  顺德坚持“优者从教”,新招聘教师中研究生学历占比从2021年不到30%提升至2025年的70%;坚持“教者必优”,全区共有高层次教育人才达6881名,占专任教师的21%。“雨林”一般的教师人才队伍生态,为区域育人工作提供源源不断的支撑力。

  在学校梯次打造上,无论是义务教育还是高中学段,皆呈现“百花齐放”态势:“尖优校”优势扩大、“中坚力量”奋起直追、“后起之秀”频闯“黑马”。以高中为例,顺德用“534N”布局实现“百花齐放”,以顺德一中为代表的5所标杆高中冲击全省顶尖,3所示范高中和4所品牌高中强化自身优势,承接标杆校的经验辐射,N所高水平普及类特色高中覆盖更多学生,通过特色办学实现“低进高出”。

  通过教育资源的整合,顺德教育生态不断从“好”向“优”,让优质教育资源覆盖更多的群体。

  一年来,顺德持续实施集团化办学,助力弱校提质。这里探索“名校+新校”“强校带弱校”,通过资源共享、师资互通、教学共研、学生共育,帮助薄弱学校提升育人水平,共享优质资源让优质教育从“一枝独秀”到“满园春色”。目前,顺德全区已组建64个教育集团,实现100%全覆盖,顺德孩子在“家门口”就可以享受优质教育资源。

  值得关注的是,顺德教育还引入更多的“过江龙”,为区域教育生态发展提供更多的“外力”。

  在昨日的教育工作会议上,顺德区教育局又与浙江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北京邮电大学等4所高校“牵手”,确定探索合作办学。通过更多资源的注入,顺德持续为区域教育生态之变提供支撑力。

  专题

广州日报佛山新闻FSA9优教顺德 何以成就未来? 黄子宁2025-09-11 2 2025年09月11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