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在自家微信群里收到过长辈这样的提醒——“听说超市里的葡萄打了24遍药,最好别买……”如果长辈是刷短视频获知这一“警告”,那他们可能是被食品安全谣言蒙蔽了。(9月8日《半月谈》)
不同于其他“一眼假”的谣言,这类以“食品安全”为幌子的谣言,精准地抓住了大众对“食安”的焦虑,精心炮制“半真半假”的谣言。就以阳光葡萄为例,一些无良自媒体刻意将其使用农药的事实夸张放大、歪曲加工,并利用人们对农药“用就有残留”“量多残留大”等朴素认知,进一步偷换概念、混淆视听,最后再装模作样地说一句“我是不敢吃”,以此加深“情感共鸣”。许多不明真相的受众往往有感转发,让这些谣言摇身一变,成了家庭聊天群里的“善意提醒”。
这类与事实混杂且指证模糊的谣言,较难甄别,不易取证,还常常造成“无差别攻击”,以至于不少果农无辜受此牵连。这不仅折射出食品安全领域辟谣的艰难,也暴露出当前监管治理的困境。
事实上,食安谣言之所以层出不穷,不外乎有人想“以谣引流”“以谣生利”。造谣者“利字当头”,就该对其“当头一棒”、露头就打。
加强监管。当前谣言传播存在即时性、隐蔽性等新特性,使得传统监管手段难以有效应对。尤其是一些私域流量较多的自媒体平台,更是成为食安谣言传播的藏垢之地。可见,压实平台责任不是一句空话,应敦促其落细落实相关审核机制,及时对恶意流量“亮剑”、阻断谣言传播。
完善法治。现有法律对食品安全类谣言尚未有专门分类,相关条例的可操作性也不强,这导致对造谣者缺乏有力的惩戒手段。加之“造谣一张嘴、辟谣跑断腿”的维权困境,种种不利因素叠加,也变相“鼓励”了造谣者。对此,亟须完善相关法律制度,比如对食品安全谣言传播源头和路径建立追责机制。既要打断造谣者的“腿”,又要切断谣言传播的“利益链”,让上下游“共犯”难逃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