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赋能,跑出“广州智造”加速度

广州日报 2025年09月10日 谭敏

  广州日报评论员 谭 敏

  工信部副部长张云明在9日召开的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透露,工信部将研究出台“人工智能+制造”专项行动实施方案,部署重点行业、重点环节、重点领域智能化转型任务,制定“人工智能+制造”转型路线,发布实施制造业企业人工智能应用指南。(9月9日央视新闻客户端)

  人工智能是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推动“人工智能+制造”,重要性不言而喻。这不仅是应对全球产业竞争新格局的必然选择,更是我国制造业迈向高质量发展、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关键。目前全球主要制造业强国均在加速布局,我们必须抢抓机遇,避免在新一轮产业升级中落于人后。

  纵观我国“人工智能+制造”的现状,可谓机遇与挑战并存。我国是世界制造业第一大国,制造业总体规模连续15年位居全球首位。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人工智能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取得了明显成效。“灯塔工厂”被誉为世界上最先进的工厂,是全球制造业“智改数转”的标杆。目前中国“灯塔工厂”总数已达72家,占全球总数的42%,居全球首位。我国在视觉识别、语音交互等领域全球领先,展现出巨大潜力。

  但同时,在“人工智能+制造”方面,仍存在诸多问题,包括制造业企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标准不一、既懂制造工艺又懂AI技术的复合型人才严重不足、高质量工业数据集匮乏等。一些企业面临数智化转型需求不明确、转型路径不清晰、转型解决方案不成熟等问题,大量中小企业仍“不想转、不会转、不敢转”。

  推动“人工智能+制造”专项行动实施方案尽快出台、落地实施,是加快人工智能技术在工业领域深度融合应用、打造智能制造“升级版”、推动中国制造从“大”向“强”全面跃升的重要环节。作为千年商都、制造重镇,广州产业门类齐全,数字经济基础良好,在拥抱“人工智能+制造”的新赛道上,完全有底气走在前列。从“广州制造”加速迈向“广州智造”,关键在“融合”,要用好四则运算的基本法则:

  一是善做“加法”,加速场景开放与标杆培育。聚焦汽车、电子、生物医药等优势产业,主动开放一批典型应用场景,鼓励人工智能企业、制造业龙头企业联合打造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AI+制造”示范项目和智能工厂标杆,让中小企业“看得见、摸得着”,增强转型信心。

  二是敢做“减法”,破除转型壁垒与制度障碍。通过设立专项扶持基金、提供技术改造补贴等方式,直接降低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转型成本和风险。同时,简化审批流程,强化数据安全保障,为企业创造一个敢试敢闯的宽松环境。

  三是勤做“乘法”,构建协同生态与人才高地。鼓励链主企业开放供应链,带动上下游整体智能化升级。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支持高校与企业联合培养“人工智能+制造”跨界人才。

  四是精做“除法”,聚焦重点领域与精准施策。避免资源分配上的平均主义,围绕广州制造业的“家底”和特色,集中资源重点突破几个关键领域,形成具有全国乃至全球影响力的广州智造新名片。

  东风已至,时不我待。期待广州跑出“智造”加速度,为城市发展添动力,为美好生活增福祉。

广州日报评论A8AI赋能,跑出“广州智造”加速度 谭敏2025-09-10 2 2025年09月10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