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是第41个教师节,今年的主题是“以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谱写教育强国建设华章”。在此,让我们一起认识广州的16位老师。他们或坚守三尺讲台数十载,或扎根乡村学校多年,或投身于教育帮扶。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投身教育强国建设,践行和弘扬教育家精神,用各自的行动、青春、心血,诠释着“何为师者”。
文/谢泽楷、曾俊、魏丽娜、林欣潼
图片/受访者提供
璩斌:恪守初心创新教学风格
老师的话: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
广州市第六中学正高级教师璩斌从教36载,恪守教育初心。他坚守讲台诠释奉献。2022年,他执教高三,两名学生高考数学成绩跻身广州市前十。他育人育心润物无声,担任班主任工作15年,秉持“尊重不放纵,宽容有原则”的理念,构建起主题班会、家访等多维德育体系。
璩斌老师教学成果斐然卓著,创新生活化教学自成风格,培养清北学子20余人;深耕竞赛,指导学生摘丘成桐科学奖5项、奥赛银牌。他探索教研知行并进,主持和参与多项省市级课题,发表核心期刊论文数篇,参编专著及校本教材。他辐射引领彰显担当,近五年开展三十多次公开课讲座,悉心“传帮带”助力青年教师成长,情系教育均衡发展,多次送教下乡。
陈旭龙:为学生铺就名校之路
老师的话:自闭桃源称太古,欲栽大木柱长天。
2019年,陈旭龙老师初到广州市铁一中学,学校信息学竞赛基础薄弱、成绩空白。他以校为家,耗时60个月,搭建起从基础到高阶的竞赛课程体系,精心培育学生团队,组建老中青结合的教练队伍。
在他的带领下,铁一信息学竞赛成绩突飞猛进。5年间,学生斩获32个全国信息学联赛一等奖,获得1枚全国冬令营金牌、3枚亚太地区信息学竞赛金牌。2023年,陈彦涛同学在他的辅导下,成为铁一首位入选广东省信息学代表队的学生,在全国决赛中斩获银牌,并通过强基计划考入北京大学。2024年,三名学生入选省队,人数居全省第二、广州第一,且均在全国决赛摘银,获得强基破格资格。2025年,他又有一名学生入选省队。从无到有、从弱到强,陈旭龙老师用近2000个日夜的坚守,创造铁一学科竞赛多项荣誉,为学生铺就通往名校之路。
熊锦明: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老师的话:凸显物理情景,建构物理模型,打造开放人文的物理课堂。
广州市真光中学熊锦明老师是正高级教师、广东省特级教师。已从教三十九载的他,始终以饱满的热情和强烈的责任感投身教育事业,始终站在物理课堂的教学一线。始终秉持“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的信念,以身作则、以德立身、以爱育人,深刻影响着一届又一届学生。
熊锦明老师长期承担高三年级实验班教学,所带班级有多名学生考入清华、北大等顶尖学府。在专注于课堂教学之外,熊老师也善于以“科学之光”引导学生走向广阔天地。他辅导的学生,也屡次在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中获得好成绩。
执教数十年来,熊老师形成了开放与探究并重的教学风格,并倾力培养青年教师,助力他们成长为教学骨干。严谨治学,执着奉献,熊锦明老师用将近四十年的时间,诠释了“物理课堂的引路人”的深刻内涵和教师的使命与担当。
魏开源:用龙狮文化打造校园文化名片
老师的话:以实践为本,以体验为根,以文化为魂,让每个孩子在体验中成长,实现全面发展。
魏开源老师是广州市花都区秀全外国语学校体育教师,从教以来一直在一线进行体育教育教学工作。自2020年起,他连续两次参加广东省“组团式”援疆支教团,奔赴新疆喀什地区疏附县开展教育帮扶工作。帮扶期间,魏开源老师将广东醒狮引入课堂,创新打造“体育+文化+语言”教学模式,为当地教育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魏开源老师结合自身专业背景,引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广东醒狮,在疏附县职业高中、疏附一中开设舞龙舞狮课程。为破解“教什么”“怎么教”的难题,魏开源构建了龙狮文化进校园的内容体系、方法体系和评价体系。
魏老师还牵头成立疏附县舞龙舞狮工作室,组建教学研究、训练研究、推广研究三大教师团队,开展专项技能培训、教育科研提升培训等活动120余次,培养本地龙狮教师200余人。目前,疏附县已实现所有乡村中小学校龙狮教练员全覆盖,组建起近400支舞龙舞狮队伍。龙狮文化已成为当地校园文化建设的亮丽名片。
涂仙桥:申请支教延期两年,带学生高三毕业
老师的话:教育犹如一盏明灯,为孩子照亮前行的道路,引导他们找到正确的方向,驶向成功的彼岸。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实验中学涂仙桥老师是中学高级教师,1994年参加工作。2021年8月,他赴贵州省黔南州罗甸县罗甸一中支教。支教的日子里,身为物理老师的他用满腔热情和干劲默默耕耘。为了让教学方式适应当地学生的情况,他不断调整、优化。教学很快取得成效。他的课堂深受学生喜爱。
为使帮扶效果更加凸显,涂仙桥老师主动申请将支教工作延期两年,把他的学生从高一带到高三毕业。为了帮助其筹办的“白云—罗甸培英班”的孩子都考上大学、考上好大学,涂仙桥老师承担起班主任工作,还组织、建设了班级“读书廊”,成立“读书社”,购置书籍400多册,供全校师生阅读。
胡健平:世界冠军转型,用毽球点亮乡村教育
老师的话:冠军不仅需要培育与磨砺,更需要点燃,用信任的火种,照亮他们超越自我的路。
广州市番禺区化龙第二小学胡健平曾获毽球世界冠军,2010年退役后扎根乡村小学。她先是在番禺区的东沙小学任临聘教师,克服简陋条件,坚持高强度训练,2014年带学生获全国少儿毽球女团冠军。后来,她调任化龙二小,从零培养队伍,带领学生屡获全国、省级毽球赛事冠军,助多名学生凭特长进入名校。她坚守乡村十余年,获得“全国模范教师”“最美教师”等荣誉,以初心弘扬毽球文化。
骆艳霞:扎根乡村,构建有生长力的语文课
老师的话:语润童心,以文育人,深耕课堂,让语文学习成为学生生命拔节的力量。
骆艳霞老师是广州市从化区流溪中学实验小学正高级教师,也是广州市、从化区两级名教师工作室主持人。自1994年从教以来,她扎根乡村教育三十余载,始终秉持“以生为本、读写体验、言意兼得”的语文教学理念,努力构建有生长力的童心语文。
面对乡村学校学生学习能力参差不齐的情况,骆艳霞老师始终坚持“培优扶困”的理念。其中,“培优”的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扶困”的重点则是帮助学生分析原因,树立信心,补好基础。从教多年来,骆老师逐渐形成个人的教学风格,成为区域教育发展的“领航标杆”,为乡村教育事业贡献着智慧和力量。
黄健仪:用劳动教育为乡村孩子铺就成长路
老师的话:当教育回归生活、扎根乡土,每一分劳动都能照亮梦想,每一寸土地都能孕育希望。
广州市南沙区顺平小学的黄健仪老师已扎根乡村教育28年。她立足乡土,挖掘南沙榄核镇人文与自然资源,构建“顺和”劳动课程体系,含10个任务群、66个项目,融入香云纱非遗,将校地改造成“勤耕园”实践基地。
黄健仪老师创新“劳动+”模式,融合生态、安全、科学教育等,设计系列特色项目。她发起“家校劳动共育计划”,带动家校社协同,相关案例获省级奖项。在她的推动下,学校获多项省市级荣誉,成为乡村教育振兴特色名片,用劳动教育为乡村孩子铺就成长路。
单洁丽:坚守山区教育23年,赋能山区教学
老师的话: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广州市增城区正果镇光明小学的单洁丽老师从2002年毕业至今,坚守山区教育一线23年。她心系留守儿童,教学能力全面,所带语文、英语、科学成绩常年稳居前列。单老师“深耕”教学创新,多次承担区级公开课,课例《导体和绝缘体》获增城区课改成果一等奖、广州市三等奖;论文《“双减”政策下农村小学科学作业设计的策略探究》获增城区一等奖、广州市二等奖。为紧跟课改,她主持广州市教育规划课题及教研院课题,参与省、市首届科学与实验骨干教师培训,以先进理念赋能山区教学。
马嘉宇:从全国冠军到一线体育老师
老师的话:比赛场上的金牌只能代表过去,而让黄埔体育变得更美好,才是我现在最想拿的“金牌”。
马嘉宇老师是广州高新区第一小学教学管理处主任、小学体育高级教师,也是蹼泳国家级运动健将。曾是全国冠军的马嘉宇老师,十九年来扎根广州黄埔体育教育一线,为黄埔体育教育的多元发展注入新活力。作为国家健将级运动员转型的教育标杆,马嘉宇老师也实现了从专业运动员,到一线教师,再到学校中层管理者的跨越。
马嘉宇老师践行“体教融合”理念,带队夺得区赛团体冠军,指导无游泳池条件的高新一小游泳队斩获团体第五名,所教年级体质健康测试优秀率持续超70%。黄埔区马嘉宇名教师工作室也带动区域教师专业能力发展,工作室经验获全区、全市推广。
毛晓虹:点亮小学音乐课堂
老师的话:以“灵、活、新”点亮音乐课堂,让每个孩子与音乐温暖相遇,让音乐照亮孩子成长的每一段旅程。
广州市越秀区东风东路小学毛晓虹老师是小学高级教师、广州市优秀教师、“四有”好老师代表。她扎根小学音乐教育二十余年,秉持“让每个孩子与音乐温暖相遇”的初心,构建具有岭南特色的音乐教育体系,形成“灵、活、新”的教学特色,课例《行花街》获全国优质课一等奖。她深耕科研领域,论文发表于省级期刊,参与多项课题,指导学生屡获艺术奖项,还积极送教下乡、参与多地教学交流,辐射专业影响力,为美育发展贡献力量。
李如姣:让教学与产业需求同频
老师的话:弘德精技育匠才,风雨兼程,晖光守正铸师魂。
广州市财经商贸职业学校的李如姣老师是正高级讲师、首届全国物流职业教育教学名师、2025年广东省南粤优秀教师、广州市中职名教师(双师型)工作室主持人。她深耕职业教育二十余载,将企业实践与教学创新深度融合,依托竞赛淬炼职业素养,为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注入产业动能。
2023年暑假,她直接推动校企合作开发国家教学标准核心课程《智慧仓配运营》,并出版配套教材,解决传统实训工位不足问题,真正实现“教学内容与产业需求同频共振”。未来三年,她将带领工作室以“校企研三元联动”模式推进改革,推动“湾区标准”物流人才培养。
张伟英:以爱育爱讲“四心”
老师的话:对待幼儿有爱心,观察幼儿要细心,教育幼儿需耐心,班级管理讲公心。
广州市幼儿师范学校附属幼儿园的张伟英老师从教34年,坚守幼教一线。她创新开展特色活动,融入爱国主义教育,获市教育系统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她秉持“以爱育爱”理念,创“四心”工作法,开发园本活动,关注特殊儿童,所带班级表现优异。作为骨干教师和“广东特支计划”教学名师项目主持人,她参与多项课题,发表多篇论文,赴多地支教,培养多名青年教师,获南粤优秀教师等称号。
王育茹:让视障学生人生出彩
老师的话:每个孩子都是不可复制的奇迹,每个孩子都值得被看见。即使世界对他们关上大门,我们也要为他们打开一扇窗。
广州市启明学校的王育茹从教22载,始终坚守在视障教育教学第一线。近年来,她主持或参与十多个省市课题项目研究;指导学生参加竞赛获奖超过100人次,多次被评为广东省、广州市优秀指导老师。
作为教务处主任,她能够做到勇于担当,善于作为,加强对普通高中的教学管理工作,2021年至今共有29名学生升入星海音乐学院等高校深造;48名学生被大专院校录取,受到各方肯定。同时,致力于培养学生在体育、音乐、语言艺术等方面的特长,让每个学生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冯少荣:用爱心唤醒迷途少年
老师的话:每一个孩子都应被尊重,每一个孩子都可教育,每一个孩子都会成功。
广州市新穗学校的冯少荣老师15年来一直坚守在教育一线,专注转化“问题学生”,共转化280余人。冯少荣老师注重家校社协同,家访近200个家庭。冯老师总以耐心和爱心,唤醒“迷途”少年。他开设足球、舞龙等校本课程,参与多项课题,培养多名骨干教师,获“全国模范教师”“广州市名班主任”等称号。多年来,冯老师用坚守与大爱,为特殊孩子铺就成长路。
陈兆兴:构建教师发展“海珠范式”
老师的话:引领师生在体验当下的进步中追求幸福。
广州市海珠区教育发展研究院的陈兆兴老师扎根教育领域36载,躬耕不辍。从厂办学校到薄弱高中,从省一级完全中学到区域教育支撑机构,他铸就教育管理佳绩,形成“引领师生在体验当下的进步中追求幸福”的教育思想,推动学校跨越式发展。他引领区域教师队伍建设,创造性构建具有“海珠范式”的“三维四阶”教师专业发展体系,助力教师“成熟—成才—成名—成家”。他还推动教育改革发展——国家特殊教育改革实验区、广东省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实验区等先后成功立项,提升了区域教育影响力。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