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沙水产中心(黄沙水产新市场)。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庄小龙 通讯员曹畅摄

陪伴街坊31个春秋的黄沙水产市场。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丁钰洵、黄宏斌 摄

陪伴街坊31个春秋的黄沙水产市场。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丁钰洵、黄宏斌 摄
1978年12月,广州市一德中路350号挂出了“河鲜贸易货栈”的招牌。冬日寒风乍起,这里却热闹非凡。市民们揣着零钱翘首以盼,鱼儿们摆动着尾巴溅起纷飞的水花,这是广州市场经济破局的“发令枪”——终于能买到不用“鱼票”的活鱼了。
2025年9月8日,位于荔湾区的黄沙水产中心(黄沙水产新市场)内,一箱箱鲜活鱼虾被倒入智能养殖池,一声声“扑通”与四十余年前溅起的水花遥相呼应。
从路边摊档到智慧渔市,这尾游弋的活鱼,不仅搅动了广州市场经济的一池春水,也游过了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壮阔历程。变的是交易场域,不变的是广州人对“鲜”的执拗和这座城市敢闯敢试的“活气”。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杨朝露(除署名外)
一尾活鱼激起市场经济的浪花
1978年12月,广州率先放开河鲜杂鱼价格,成立了全国第一家国营货栈——河鲜贸易货栈,这一创举让市场经济的活水得以涌入。随行就市、议价成交,凭票买鱼在广州逐步成为历史。
20世纪90年代,黄沙地块逐渐聚起人气。凭借水运便利,这里自发形成“鲜鱼集散地”。1994年,经政府整合,黄沙水产交易市场正式成立,明确划分活鲜、冰鲜、干货区域,运鱼船靠岸即卖,鲜气扑鼻。三十余年来,它从潮湿喧嚣的传统市场,发展为年交易量超32万吨、年交易额突破127亿元的国家级水产品集散中心,是华南最大鲜活水产市场,更成为全国鱼价的“风向标”。
在老广心里,老黄沙不只是“买鱼的地方”,更是生活的“仪式感”。市场里“现捞现称”的鲜活、商户们的粤语吆喝,成为广州人“市井烟火”的生动注脚。周末带家人来挑条活鱼,找周边餐馆“现杀现蒸”,是一段美好的回忆。
不过,伴随城市发展,老市场设施滞后、交通拥堵、排污困难等问题日益凸显,已难以匹配现代人对鲜度、效率与安全的高要求。
不仅“卖得出去”还要“卖得更好”
2020年11月,黄沙水产中心全面启动建设。黄沙水产中心选址于荔湾区东洛围码头,坐拥水陆双栖物流优势,为“全球鲜货”快速集散打下基础。远远望去,黄沙水产中心像停靠在码头的一艘“水产航母”,有着31年历史的黄沙水产交易市场将逐步搬至这里,开启新的航程。
今天开业的黄沙水产中心,总建筑面积约11万平方米,汇集活鲜、冰鲜、冻品、加工品等水产批发全品类优质商户,配备了一系列“黑科技”设施,重新定义了“专业水产市场”的标准。集中供冷、供氧、供海水系统,通过1500吨海水趸船和专用管道,24小时不间断地输送天然海水。商户的海鲜池仿佛是微缩的海洋生态系统,首批全球优质海鲜已然入住“新居”。目前,批发业态整体招商入驻率超过97%,几乎涵盖了水产全品类经营品种。
“这里不只是一个交易场所,更是一个智能型水产产业超级综合体。”广州黄沙水产有限公司信息部经理刘潘介绍,“数字黄沙”智能管理平台实现了交易、物流、数据分析全流程数字化,效率较传统市场大幅提升。
据了解,黄沙水产中心是落实《广东省现代化海洋牧场发展总体规划(2024—2035)》《广州市“菜篮子”专业市场布局规划(2021—2035年)》,积极践行农业现代化产业化和海洋强国战略,助力“百千万工程”建设的国家级水产专业批发市场,也是广州市“攻城拔寨”重点项目。黄沙水产中心还成功入选“广州市现代商贸流通体系试点第一批支持项目”,成为广州专业市场转型升级的“样板”。
黄沙水产中心不再只是“卖海鲜的地方”,而成为了“产业枢纽”,是“12218”现代化产业体系中物流与供应链体系的“关键节点”,更成为海洋经济的“重要载体”。
“老黄沙的使命是‘把鱼卖出去’,而新黄沙的使命是‘把鱼卖得更好’。”广州港相关负责人介绍道,搬迁不是“终结”,而是“升级”,未来黄沙水产中心将打造集“交易+物流+展贸+电商+文旅”为一体的现代化市场,为广州市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建设提供重要的载体。
“超级大冰箱”为全国人民“锁鲜”
“食在广州,鲜在黄沙”,这句流传多年的俗语,道出了“鲜”在广州饮食文化中的精髓。这种对“鲜”的执着,让广州把供应链越做越精,也推动这座城市不断向上游供应链溯源、向下游消费体验延伸。
从老黄沙的“当天捕当天卖”,到新中心的“全球鲜货24小时到港”,为了一口鲜,广州不断挑战效率极限。为了让“鲜”走得更远,广州下了“硬功夫”:在南沙布局了亚洲规模最大的冷链冷库——广州南沙国际物流中心。“广州就像个‘超级大冰箱’,把全球新鲜食材装进来,再送到全国人嘴边。”这背后,是畅通全球的冷链枢纽网络,为“食在广州”提供硬核支撑,也为餐饮高质量发展埋下伏笔。
从“超级大冰箱”里的全球食材,到“美食+产业”的融合布局,黄沙水产中心是其中最关键的“连接点”。作为广州水产供应链的核心枢纽,黄沙水产中心打通了“产地—仓储—市场—餐桌”的全链条。此外,黄沙水产市场现址未来或将进行全面升级改造,与邻近的铁路博物馆、临江休闲区域、如意坊码头贯通,与永庆坊、沙面岛以及白鹅潭两岸文化旅游项目形成联动,打造广州滨水文旅商业新名片。
记者观察
“老黄沙”盼搬迁稳妥有序
莫让“黄沙水产”人气散掉
广州日报讯 (全媒体记者吴多)9月8日,位于广州荔湾东洛围的黄沙水产交易新市场——黄沙水产中心批发业态将正式开业,随之而来的将是黄沙水产交易旧市场的搬迁。
从1994年7月建成投入使用,黄沙水产市场已陪伴街坊31个春秋,一直保持全国水产品“价格风向标”的龙头地位,直至今天,凭借黄沙水产交易市场等4个专业市场以及众多海鲜酒楼的集聚效应,依旧能跻身全国规模前三。
黄沙水产交易市场即将新旧交替,那么,老黄沙将何去何从,“黄沙水产”这张名片会否受到影响?连日来,记者走访老市场人、老商户,他们有的追随新市场而动,有的坚守老地方,有的仍在观望局势、未作抉择。不管是追随者,还是观望者、留守户,“黄沙人”的愿望其实一致:希望搬迁平稳有序,不要让黄沙多年来聚起来的人气散掉,莫让黄沙行业主导地位、“黄沙水产”金字招牌受影响。
带动就业人口达1万人
1994年7月16日,黄沙水产市场建成投入使用。作为国家活鲜水产中心批发市场,它是广州改革开放后开创的又一个全国第一。
1997年,在各方支持下,黄沙水产交易市场由2.5万平方米扩建到5万多平方米,并正式获批国家级水产品中心批发市场。多年来,强大的货源吸纳力和销售辐射力使黄沙水产市场成为全国水产品的价格风向标,市场的兴旺还带来“现捞现食”的风尚,高峰期催生了七八家海鲜酒楼,黄沙“海鲜一条街”成为市民游客叹海鲜的重要一站。
时间来到2025年,黄沙水产市场将迎巨变。“我们行内人管这里叫黄沙地区市场,因为经过扩建,这里不仅有黄沙水产交易市场,还有粤恒丰、食中宝、广聚另外三家市场。”在此工作21年的老市场人潘先生说。业内有着“全国水产看广州,广州水产看黄沙”的说法。“31年来,我们都是全国水产品的价格风向标。”潘先生自豪地说,早期,国外海鲜第一站抵达的是广州,那时通信不发达,供货方要派人来黄沙看价格、看行情。后来,随着各地物流的发展、北方一些专业市场的崛起,黄沙水产市场辐射的范围从全国变成以华南为主,但并不影响其全国领先地位,因为货量大,仍能与其他市场共同掌握定价权。
“第二点自豪的是,在我印象中,黄沙水产市场作为广州‘菜篮子’市场,坚持365天无休、24小时营业,没有关过一天门,保证市民餐桌上的供应,是‘食在广州’的一张名片。”潘先生说。
市场的繁荣成就了无数人的创富梦。“黄沙是个做生意的风水宝地,老板下面的经理、伙计纷纷独立出去开档,一个档口能催生五六个老板。”潘先生说,如今,这里吸引了省内潮汕以及广西、湖南、湖北等周边省份的经营户,带动上下游就业人口达1万人。
海鲜的咸味夹杂着第一代人的汗水,也包裹着第二代人的梦想。“10多年前,很多老板都说孩子不愿再干这一行,这几年有了变化,很多‘二代’愿意接班,他们认可行业前景。”潘先生说,“一代”靠经验,“二代”会用现代管理方法从事水产行业,如通过数据统计来确定进货方向、调整经营策略,借助自媒体来卖货。
大家抱团擦亮新黄沙名片
一边是市场的欣欣向荣、更新交替;一边是大批发、大物流带来的交通、环境、噪声等问题,以及日益凸显的配套的落后。黄沙水产市场搬与不搬、改与不改,已被讨论10多年。
“关于黄沙搬迁改造的话题没有停过。”潘先生坦言,城市中心并不鼓励大物流、大批发业态。2019年,《广州市“菜篮子”产品批发市场布局专项规划(2017—2020年)》称,两年内关闭包括黄沙水产市场在内的16个市场,同年,《荔湾区沙洛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明确,黄沙水产交易市场将整体搬迁至荔湾东洛围。
“去年开始吹风搬迁,广佛一些市场,如环球水产交易市场、迎海水产交易中心等,也有心想争取商户入驻。”潘先生说,今年搬迁的声音越来越近,甚至有一些误导的声音。“其实,只有黄沙水产交易市场整体搬迁,其他三个市场和酒楼都还在。”他表示,搬迁多少会带动其他市场的部分批发户跟过去或另寻新场,但不管怎样,零售、餐饮业态在老黄沙依旧能够保留,“到黄沙吃海鲜”的传统还能延续,老黄沙重新升级打造后,还将有新气象。
变化之下,有商户追随新场,也有的出走另觅新址,而留下的商户也各有想法。
四姐水产负责人陈丽娟选择追随新市场,9月8日就在黄沙水产中心开档。“租金比旧市场贵,但头三个月免租。”陈丽娟在新市场拿了两个档,她希望新市场能把商户安稳转移、多做宣传,“大家抱团,继续努力,把新黄沙的名片擦亮”。
“父辈2000年就来到黄沙,肯定有感情。”华发水产负责人林建洲打算跟着大部队走。林沛良在周边市场主营小型批发和零售,也不必搬,他想坚守在老黄沙,“做海鲜最讲究的就是快、新鲜,这里租金不贵、交通方便,客户要货,我马上就可以安排送货。”在粤恒丰经营了22年的盛港湾海鲜食府负责人冯嘉新认为,多少有一点影响,但对零售、餐饮影响不大。他说:“餐饮不会搬,还在老地方服务老客户,也会跟着老黄沙的升级一起变化,为顾客带来更好的体验。老黄沙往文旅方向走,还要面向游客做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