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华南师范大学打造“青春演播厅”品牌。

广州市第三中学的同学通过参与辩论接受思政教育。
9月4日,广州日报刊发评论《真理是人世间最伟大的力量》。对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而言,作为传播真理的主要课程,思政课该讲哪些“大道理”?又如何做到讲深刻讲透彻讲鲜活?为此,我们特别采访有关专家、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与广州市第三中学负责人,来听听他们的实践探索与理论总结。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曾俊、魏丽娜(除署名外)
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强化学理支撑 “纸上谈”变“实践行”
“思政课是知识性和价值性的统一,不能只是简单地讲知识传递或纯粹地叙事,真正的价值引领要在有效解决学生的思想困惑中实现。”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有关负责人介绍道,华师为此作了多方面探索。一是强化科学研究支撑。思政课教师必须不断提升理论素养,以理论的彻底性直击学生的心灵。近年来,学校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围绕思政课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开展学术研究,在改革开放的历史、中国式现代化研究等领域形成了鲜明的特色,为讲清楚“大道理”奠定了扎实的学理基础。
二是打造优质教学资源。在利用好教育部提供的统编教材、参考讲义等教学资源的基础上,精心打造优质教学资源,帮助思政课教师有效实现从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塑造高等教育混合式思政课教学新生态。
其中,伟大改革开放精神是激励新时代改革开放再出发、更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精神动力, 为思政课建设提供了内容支撑和力量根基。华师通过设立专门课程、开展专题教学、创新实践教学、打造虚拟仿真项目等多元方式将改革开放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充分凸显广东省的区位优势和地域特色,让学生在感同身受中更好地理解思政课的道理。
他还提到,思政课要讲好、讲出效果,就要用身边事启发教育引领年轻人,用身边成就激励年轻人,如通过“榜样华师”“青春演播厅”等形成情感共鸣,将学生的感性认识及时上升为理性认识,发挥新时代伟大变革的育人功能。
三是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华师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大力推广启发式、互动式、探究式教学,开设在线开放课程、线上线下相结合课程、虚拟仿真课程和线下课程等各种类型的思政课程,支持思政课教师积极运用小组研学、情景展示、课题研讨、课堂辩论等方式,把“自己讲”变成“大家讲”,激发课堂教学活力,引导学生在深入思考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该负责人强调,思政课要把“纸上谈”变成“实践行”,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配合解答学生思想困惑。经过多年的探索,华师在实践教学课程化方面形成示范,“思想政治理论社会实践”获评国家一流本科课程。同时,学生前往校外“大思政课”实践基地进行参观、交流、实习和开展志愿活动,并邀请校外实践基地的负责人、研究人员或解说人员深入校园和课堂,开展各种形式的活动,有效改变了实践教学过于单一的模式。
广州三中党委书记陈汉碧:
多样传承红色基因 建思政教育新生态
广州市第三中学党委书记陈汉碧接受广州日报专访时强调:“思政课的本质是讲真理,这既包含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真理,也涵盖中国共产党百余年奋斗的实践真理。”
据陈汉碧介绍,三中的思政根基深植于革命先辈的精神血脉。该校1910届校友、中国工人运动先驱杨殷烈士,先后参与领导省港大罢工与广州起义,最终为信仰献身,其事迹成为“革命理想高于天”的生动注脚。为传承好这份红色基因,学校设立“杨殷班”,编写以烈士事迹为核心的校本教材,构建“英烈精神—时代价值—青春使命”三维课程体系。
围绕真理传播,三中构建起“课程思政—实践育人—师资赋能”三位一体的思政育人体系,让真理从理论走向实践。
陈汉碧表示,在课程思政层面,学校创新“案例教学+情景模拟”模式。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课堂上,学生通过编排《杨殷在广州》情景剧,沉浸式理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借助“问题链”教学,让真理在互动中入脑入心。
在实践育人环节,学校着力打造“沉浸式”学习场景。校内建设“杨殷纪念馆”,陈列烈士遗物复制品、革命文献及校友回忆录;校外与广州起义烈士陵园、中共三大会址纪念馆共建实践基地,开展“追寻杨殷足迹”研学活动。学生还走进杨殷故居所在的越秀区社区,开展“红色基因传承”志愿服务,在实践中践行真理。
陈汉碧认为,师资是真理传播的关键载体。学校实施“红色园丁工程”,定期组织教师赴井冈山等地研修;建立“真理导师”制,由党员教师与“杨殷班”学生结对,通过撰写思想汇报等形式,引导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立场分析社会现象。
“面对新时代要求,三中思政教育坚持‘三个结合’,让真理焕发新活力。”陈汉碧就“三个结合”具体展开。
与传统结合方面,学校开发红色皮影剧,生动再现杨殷烈士学习与革命的关键场景,以传统艺术承载红色记忆;与科技融合方面,学校打造“数字杨殷”虚拟展馆,运用VR技术重现广州起义现场;2024年上线的“三中红色云课堂”,通过直播连线革命后代,实现跨时空的真理对话;与时代共振方面,学校开展“我与校长有个约会”等活动,鼓励学生参与学校建设,在鲜活实践中理解“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