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暨南大学港澳台侨学生在福建建阳暨南大学校史馆参观
编者按
9月3日,广州日报刊发评论《爱国主义,思政的永恒主题》。当日上午,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暨南大学、华南农业大学等大中小学积极组织师生通过多种方式收看大会直播。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在校园里看到,学生们难掩激动之情,纷纷表达爱国之情和报国之志,“这就是一堂直观而又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课!”
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林霞虹、曾俊、周洁莹 通讯员费思迎、曾子焉、陈佳佳
暨南大学
构建“浸润式”国情教育实践育人模式
近日,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从暨南大学港澳台侨学生培养办公室了解到,经过多年探索与实践,该校成功构建起面向港澳台侨学生的“浸润式”国情教育实践育人模式。该模式以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厚植家国情怀为核心目标,打破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边界,实现理论传授与实践育人的深度融合,持续培养情怀深厚的爱国青年。
据介绍,自1986年启动以来,暨南大学面向港澳台侨学生的国情教育已走过近40年历程,持续助力学生认识祖国、心系祖国、融入祖国。
如2024年、2025年寒假,两批港澳学生共80余人赴中共一大纪念馆等地点开展为期六天的红色研学。活动采用“现场教学+情景体验+主题研讨”模式,学员白天参观学习,晚上分组研讨,通过“暨南青年说”表达自身感受,纷纷表示“强化了历史使命感”“对党的奋斗历程有了全新认识”。截至目前,暨南大学已累计组织近3万人次港澳台侨学生,在实践体验中塑造国家认同、坚定理想信念。
为深化教育实效、拓展覆盖范围,暨南大学自2020年起,先后与山西、贵州、江西、宁夏、重庆、湖南及福建南平、山东临沂、陕西延安,和省内的广州、惠州、潮州、梅州、江门、东莞、佛山、云浮等17个地方单位签署协议,共建逾60个港澳台侨青年国情教育基地,初步构建起校地协同育人新机制。学校每年还遴选50名港澳学生,赴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及山西、贵州等地社会主义学院开展为期一周的封闭式“理论+实践”培训。
暨南大学港澳台侨学生培养办公室表示,通过系统化、沉浸式的培养,港澳台侨学生均建立起深厚的归属感与爱国热情。同时,他们的文化自信显著提升,对民族复兴的未来充满信心。
广州中医药大学副校长、广东省中医院院长 张忠德
好好吃饭、坚持运动,未来才能更好地为祖国作贡献
昨日上午,广州市越秀区文德路小学联合广东省中医院共建的“厚德学堂”开展新学期思政第一课活动。广州中医药大学副校长、广东省中医院院长张忠德和该校“忠德中队”的孩子们一起收看了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直播。随后,张忠德为孩子们讲述了烽火岁月中的中医药故事。
课堂上,孩子们对中医药文化历史展现出浓厚的兴趣,展开了积极互动。
分享中,张忠德讲述了烽火岁月中医药人的爱国壮举与贡献,也讲述了中医药智慧与精神的传承——阅兵展现的是强大国防力量的“硬实力”,中医药救死扶伤,则是文化软实力和民族精神的体现。它们共同诠释了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的深刻内涵。
为小学生上思政课,要把家国情怀、历史意义转化为孩子们能听懂、感兴趣的内容。张忠德认为,需要注重故事化的讲述、采用形象的比喻、加强互动体验,让知识、意义成为看得见、摸得着、体会得到的现实。他希望这样的思政课,能激发孩子对中医药、对历史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或许他们当中就能产生热爱并投身于此的人才。
同时,这样的思政课也能提升孩子们的健康素养,让他们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以健康的身心、强健的体魄和饱满的精神状态去立大志、做栋梁。从“爱国情怀”延伸到“做好自己的事”,张忠德告诉孩子们“好好吃饭、坚持运动,未来才能更好地为祖国作贡献”,将宏大主题转化为具体行动指引。
张忠德认为,沉浸式、体验式的教育形式,对于青少年思政教育具有重要意义,也促进了社会资源(大学、医院)与基础教育资源的有效衔接与深度融合,构建了“大思政”格局,形成了育人合力。他说,未来也将推动大学、医院的专业力量与中小学教师合作,共同开发一系列适合不同学段,围绕中医药文化、生命教育等主题的思政校本课程或读本,开展更多趣味研学实践、体验活动,进一步让学习从“听”扩展到“看、做、感”。
华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 何艳玲
组建“研习南粤”实践队,构建“行走思政课”
昨日上午,在华南农业大学丁颖礼堂,近500名师生代表收看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收看过程中,师生们全神贯注,紧盯大屏幕,不时拿出手机记录下精彩瞬间。
来自澳门的2025级动物医学专业新生梁家臻同学难掩内心的激动。她表示,自己身为中华儿女,倍感自豪,“我要努力学习和奋斗,为国家的建设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阅兵式上,整齐划一的方阵和先进的武器装备,无不彰显着国防力量的强大。”农学院2024级农艺与种业专业硕士研究生王美芳从阅兵中看到了科技强军的缩影,也深切感受到了农业科技工作者的责任与担当。
“翻开我的朋友圈,内容几乎全部是九三阅兵,老师和同学们都在表达自己的爱国之情。这就是一堂直观而又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课!”华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何艳玲说。
据悉,为推动学生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华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还带领同学们走出课堂,参观国防教育基地。何艳玲介绍,去年12月,华农特色思政课“农耕文明大讲堂”开讲,首期邀请了年近八旬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农业大学教授罗锡文以访谈对话和现场展示的形式,将农耕文明融入思政课堂。“农耕文明大讲堂”已成功举办四期,反响热烈。
何艳玲说,近两年,华农还在寒暑假开展“万名学子乡村大调研行动”。今年暑期,华农还组建多支“研习南粤”实践队,分赴广州、佛山、珠海、潮州等地,构建起“行走思政课”。此外,华农还利用华南农业博物馆、水稻机械化博物馆、科技小院等场馆和基地资源,让同学们在实践中学习农耕文化、厚植为农情怀、树立强农担当,努力成长为具有过硬本领和家国情怀的高素质农业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