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佛茂合作园申菱环境科技有限公司项目。
当佛山的机械臂在茂名厂房里精准舞动,大湾区企业在佛茂合作的“反向飞地”里落地生根,一场颠覆传统的区域协作实践正在南粤大地进行。这里没有单向的产业转移,只有深度交融的共生发展:申菱环境用200天投产的速度刷新湾区效率,“反向飞地”让茂名在佛山腹地建起创新前哨,村企共建的田野里孕育着预制菜国际品牌。从单向输血到双向造血,从产业迁移到生态共生,佛山与茂名正在书写区域协调发展的新范式。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刘鹏飞、黄健源 通讯员曾彪
协作速度:200天背后的产业协作密码
在佛山(茂名)产业转移合作园(以下简称“佛茂合作园”)装备智造区,申菱环境科技有限公司的智能化车间设备正高速运转。机械臂精准抓取部件,全自动生产线每90秒便完成一台精密空调机组装配。这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创造了“两个月净地交付、200天建成竣工”的佛茂协作速度。
“这是我见过推进最快的基地建设。”申菱环境科技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感慨地说。当土地成为产业转移的首道门槛,一场“国企搭台、企业唱戏”的变革悄然发生。“国企拍地定制化代建,项目方‘先租后买’”,通过主平台投资开发公司拍地建设,企业定制租赁的方式,申菱环境先租后买,打造多方共赢的创新模式——茂名发展集团出资3.2亿元拿地建厂,企业前五年租赁生产,后期按约定回购。这种轻资产运营模式让企业能将资金聚焦于技术升级,也加速了项目落地。
创新模式让企业感受到便利的同时,也壮大了佛茂合作园的规模。佛茂合作园从最初规划的2865亩拓展至18200亩,包含装备智造、现代农业与食品、电子轻工、新材料等专业片区。其中,装备智造、电子轻工片区已初现“龙头项目落地、配套企业集聚”的现代化园区雏形。数据显示,截至8月8日,佛茂指挥部共实现签约项目129个,计划投资额502.12亿元;落地项目81个,计划投资额192.96亿元;已投产项目30个,计划投资额39.35亿元,预计年产值120.86亿元。
为了优化园区运营,佛茂两地组建合作园管委会,注册成立合作园投资开发公司,形成“佛茂指挥部+园区管委会+投资开发公司”的一体化运行机制,推动实现市场化、专业化运营。
反向飞地:产业共建共享的湾区基因
在距离茂名300多公里的佛山市三水区云东海街道,一个投资4.5亿元、占地12.6万平方米的产业园区格外醒目——这里是高州·三水产业合作园。目前,高州·三水产业合作园已签约项目17个、计划总投资额约121.2亿元,已落地项目15个,投产运营项目9个,其中已有4个项目纳统到高州,2024年累计纳统产值/营收约13.4亿元,今年1~6月累计产值约9.8亿元。
实际上,高州·三水产业合作园只是佛茂合作建立“反向飞地”的缩影。据了解,茂名5个区(县级市)在佛山建立覆盖科创、产业、人才等各类型的“反向飞地”13个,实现“湾区研发+佛山人才+茂名产业化”联动发展。
作为广东首个省市区镇联动共建的“反向飞地”,茂名电白·佛山南海产业合作园别具深意。它不是简单的物理空间转移,而是资源深度整合的综合枢纽和产业转型发展的前沿阵地。双方遵循“共建园区、共同招商、共享收益”的原则,南海提供人才、技术、资金,搭建两地资源对接、经验交流、政策互通的平台,实现互利共赢。“飞地的工业产值全部归电白,税收留成由双方各计一半。”南海区相关工作人员介绍,进驻“飞地”的企业还可同等享受省、市、园区的产业和人才政策,最大程度释放政策叠加优势。
飞地的生命力源于“制度破壁”。佛茂两地搭建“5个机制+1个中心”的政务服务体系,通过落实审批代办、批前辅导、项目管家服务、见章优先、跨城通办等办事机制和建立合作园企业政务服务中心,实现项目快批、快建、快投产。同时,以“工作专班+代办专班”服务架构,加快重点项目落地见效,为企业提供“全流程、一站式、保姆式”服务,推动佛茂产业转移合作园落地的产业项目快审、快建、快投产。
民生项目:两地价值共创的振兴实践
在高州荷垌村,投资3800万元的大头菜加工产业园正在加速建设。这场“百村百企”结对工程,正重塑茂名乡村的基因图谱。
佛山100个经济强村(社区)、100家企业,与茂名市100个特色村建立结对合作关系,整村运营智慧跨越数百公里落地生根。禅城紫南村给高州荷垌村带来的不仅是资金,更有成熟的振兴密码:紫荷路提升改造工程让村道变身公路,荷垌村史馆建设让乡愁记忆有了更好的载体……51个完工项目中,浮山村桂圆加工厂已交付使用,荷垌村大头菜加工产业园预计10月投产,年产值超2000万元,提供200个就业岗位。
除了在乡村振兴上开展合作,佛山与茂名还深化民生协作。在教育方面,两地推动“组团式”协作,103所中小学及职校结对,互派教师交流(佛山赴茂名150人次/年、茂名赴佛山225人次/半年)。
在医疗方面,两地开展“结对式”合作,佛山3家市级医院分别结对高州的医院,并派8人团队驻点根子镇卫生院提升基层医疗水平。在消费方面,强化产销对接,连续举办三届佛山—高州农产品对接会,促成企业签约,拓宽农产品销路助农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