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学问写进群众心坎里

—— 广州市委党校强化调查研究基本功 构建为党献策共同体
广州日报 2025年09月01日 彭继裕、谢兴梅

  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更是把学问写进群众心坎里的“金钥匙”。“要走出象牙塔,多到实地调查研究,了解百姓生活状况、把握群众思想脉搏,着眼群众需要解疑释惑、阐明道理,把学问写进群众心坎里。”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殷切嘱托。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党校(行政学院)工作条例》要求,党校(行政学院)决策咨询工作应当聚焦党和国家中心工作、党委和政府重大决策部署、社会热点难点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及时反映重要思想理论动态,提出有价值的对策建议。

  广州市委党校,作为广州市首批新型智库成员单位,不但“用学术讲政治”,更“用实践讲政治”,把加强重大现实问题研究作为践行初心、为党献策的重要内容,引导教研人员围绕课题走出书斋、走进一线,通过高质量调查研究厚植实践基础。既从“技法”角度进一步强化调查研究这个基本功,又从“集成”角度着力构建“调研—智库”生态体系,探索形成织就“一张网络”、突出“两个导向”、体现“三度目标”调研新范式,让党校的学问接地气、冒热气,既摸清“是什么”,又深挖“为什么”,力促调研成果更好地体现党的意志、反映人民心声、服务发展大局。

  扎根沃土“沉下去”,脚踏实地,练就为党献策“硬功夫”

  “凿井者,起于三寸之坎,以就万仞之深。”智库的生命力在于调查研究。党校智库建言咨政的核心逻辑,在于以调研为“手术刀”,精准解剖问题机理,打通学术与政策梗阻,探寻纾困解难的良方。

  在全党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之际,市委党校将调查研究摆在新型智库建设中更加突出的位置。从围绕市领导点题圈题设立11项重大课题到制定《2025年度新型智库及党建研究基地(中心)课题组蹲点调研工作方案》,从“解剖一个问题”的常规性调研到以系统思维组织开展70多人次参与、集中调研近50次的“大调研”……今年盛夏,从田间地头到企业车间,再到社区街巷,市委党校调研组的身影活跃在基层最前沿,不仅着眼一个点,而且综观一个面,既解剖“麻雀”又不局限于“麻雀”,使调研向着“解决一类问题”的集成效果跨越。这正是市委党校贯彻落实“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办出质量”的具体要求,朝着“加快建设全国一流城市党校”目标行进的路径探索。

  “身入”第一线,丈量民心所向。

  “7月28日,与村民深度访谈,听家长里短”“7月30日,与返乡青年、外嫁女促膝长谈”“8月1日,深入城中村实地探访”……每份看似流水账的调研日志,其实都藏着调研组“身入”一线的付出。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开展一线调研,正是要“沉下身子”感受烟火气,了解市情和基层一线工作的复杂性。譬如老旧小区微改造中的细枝末节,从阿婆担心行夜路冇灯(无灯)到老伯提出楼梯太陡,皆因“沉下去”的坚持,让调研组得以触及民生最柔软的褶皱,感知群众最真切的急难愁盼。

  “心到”听民声,求解发展之道。

  调查研究,贵在“问需于民”,重在“问计于民”。围绕数字经济、科技创新、南沙发展、“百千万工程”等主题,调研组带着问题出发——在实验室里,与科研人员碰撞创新火花;在田间地头,与农民朋友共话“百千万工程”;在街头巷尾,与居民交流政策获得感。调研者既要当好政策的宣传员,让党的政策“飞入寻常百姓家”;还要成为汇聚民意的传声筒,把群众的“急难愁盼”列成“问题清单”,力求上情下达与下情上达同频共振。

  “力聚”最前沿,共绘智治蓝图。

  独木不成林,单弦难成曲。本次调研活动探索织就“一张网络”的开放式调研模式,形成专业互补、视角多元的“跨界攻坚组”,着力构建“纵向贯通、横向联动”的协作体系。一方面,联动市区党校资源,开展跨专业跨区域的“组团化”调研攻关,另一方面,联合有关单位,尝试“协同赋能”服务发展。例如有关“城中村改造与产业升级”课题调研组,融合了党校教师的政策视野、高校学者的前沿洞察、企业代表的市场嗅觉和政府人员的实操经验。正是这样一支懂政策、精技术、熟市场、通管理的复合团队,共同聚焦高质量发展的卡点堵点和民生痛点,力求为广州破解难题贡献“金点子”。

  服务发展“求真知”,研机析理,筑牢为党献策“主阵地”

  “物有甘苦,尝之者识;道有夷险,履之者知。”深入调研是起点,研机析理、洞悉规律、服务决策方为旨归。

  市委党校不断深化调查研究,目的正在于坚守“为党育才、为党献策”的党校初心,坚持需求导向和问题导向,力求把情况摸清、把问题找准、把对策提实,为科学决策提供坚实支撑。

  把需求厘清。

  调研的靶心,在于精准捕捉到发展中的新需求。而“场景”一词,被反复提及。

  于企业而言,场景即需求。在数字文化企业调研时,调研组常听到“要政策更要场景”这句话,引人深思。何为“要场景”?“现在,数字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更多将线上流量与线下场景进行双向融合。简单来说,就是要让数字内容更好地融入现实场景中。比如网络音乐、电竞游戏等数字文化产品,对旅游、演艺、文创等产业具有极大的带动作用。”一位头部企业负责人如此解释道。

  事实上,作为培育新经济的全新路径,用场景为企业服务已在各地开启探索。广州的数字文化产业起步早、产业规模大、企业数量多,在持续的政策支持和营商环境优化下,已涌现出一批技术储备深厚、市场认可度较高的先发企业。若能在技术应用场景的供给上给予更多支持、降低企业的试错成本,广州完全有条件在这条新赛道上抢占先机、走在前列。

  于个人而言,场景即保障。走进荔湾区白鹤洞街道华尚社区,调研组关注到外卖骑手、快递小哥等新就业群体“吃饭难、休息难”等痛点问题。如何全力打造新就业群体友好社区?华尚社区的做法是,从新就业群体的需求出发,真正发挥党建引领作用——一方面,依托党群服务中心建设暖“新”驿站,健全服务设施,提供休息、充电、餐饮等6类基础服务,让外卖骑手、快递小哥“累能歇脚、热能纳凉、饿能吃饭”;另一方面,依托共建单位资源设立“小哥学堂”,为外卖骑手、快递小哥提供职业技能培训、法律知识讲座、心理健康辅导等多元化服务,帮助他们提升自身素质,更好融入社区生活;此外,协调各类志愿服务组织开展爱心关怀活动,开设子女暑期托管班,免费提供托管照顾和课业辅导,切实解决新就业群体后顾之忧。

  读懂需求、创设场景,方能最大程度满足需求。

  把优势认清。

  用好调查研究“金钥匙”,努力把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形成发展胜势。

  当前,广州升腾态势从何而来?源于对自身“家底”与发展势能的坚定自信。

  细数广州的“产业家底”,“生物医药与健康”在一众“老大哥”中貌似不太突出,但走近看,方知深藏不露。在走访广州生物医药CXO产业时,调研组看到一个蓬勃发展又多元化的生态系统——既有规模化的平台型企业,也有在细分领域(如大动物实验、细胞治疗载体开发等)专注深耕的“隐形冠军”。

  一个强大的CXO产业集群,能够极大地提升整个区域生物医药产业的研发效率和创新活力。在座谈会上,调研组与企业共同探讨了当前行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面对行业竞争,破局之策正在于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进一步增强CXO的服务能力,增强规模优势,实现从“为他人作嫁衣”到“为自己添锦绣”的跨越。这不仅能为城市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也将深刻影响着未来产业格局和竞争力——让广州建设更高能级更强支撑的产业发展高地信心更大、底气更足。

  “优先考虑南沙”,这是不少海归博士学子和港澳青年的心声。在深入调研港澳青年创新创业环境的过程中,调研组清晰地观察到,南沙所构建的远非简单提供办公园区,而是一个覆盖从起步、成长到成熟的“全链条、全周期”的发展生态。政策层面,如《广州南沙新区(自贸片区)支持港澳青年创业就业“新十条”措施》等为港澳青年量身定制的专属政策,有力支持港澳青年在南沙创业就业。实践层面,2022年以来,南沙实施港澳青年“百企千人”实习计划等交流活动,累计吸引近900名港澳青年到南沙交流……在区域与政策叠加优势的加持下,南沙正全力打造港澳青年优质创新创业生态圈。

  “除了温泉,还有赛事、康养”,从化早已今非昔比。调研组围绕环南昆山—罗浮山县镇村高质量发展引领区建设研究,深入探索城乡融合发展的实践路径。依托“珍稀温泉”这一天然优势,从化正开发“中医+温泉+森林”康养产品,打造特色康养旅游胜地,并通过深挖“热”资源,撬动“暖”经济,带动生态旅游、森林康养、温泉疗养、体育户外等产业进一步融合发展。

  认清优势、厚植胜势,广州发展就有无限可能。

  把规律摸清。

  调研的深层价值在于总结规律,指导实践。

  当前,广州正以城市更新为重要抓手,以内涵式发展为主线,推动超大城市发展从外延扩张转向内涵提升。这场变革不仅关乎空间再造、产业升级,更关乎民生改善与治理创新,其深层动力从何而来?源于对城市发展逻辑与治理规律的清醒把握。

  细察广州的城市更新实践,“政府财政+社会资本+居民自筹”合作模式在多个老城区中悄然生根。调研组在实地调研时发现,这一模式不仅破解了资金瓶颈,更在街区保育活化中激发了多方共赢的活力——居民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从“要我改”转向“我要改”,成为推动社区焕新的内生动力。

  “城市更新不是大拆大建,而是功能提升与文化传承的辩证统一。”在与基层干部、规划专家和市民的座谈中,调研组逐渐厘清了一条关键规律:城市更新不仅是“建新房”,更要“优功能”。通过“多元共治”的微改造、传统产业焕新升级、引入代表性非物质文化遗产、打造特色街区,坚持“改、留、建、管”有机结合,曾经“老、破、挤”的街区焕发新生,实现居住品质与资产价值的双重提升。

  城市是人民的城市,人民城市为人民。无论是城市规划还是城市建设,无论是新城区建设还是老城区改造,都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聚焦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工作格局,让城市高质量发展成果更多更好惠及市民群众。

  摸清规律、厘清方向,城市内涵式发展将步稳行健。

  “为学之实,固在践履。”此次11个调研组坚持问题导向,召开事前碰头会梳理近50项线索,带着思考深入一线,形成扎实的调研日志与报告。通过适时组织召开调研复盘会,分享调研心得,汇集调研素材,依托教研团队的学科所长,深度剖析调研资料,精准把握领域前沿。既厚植学术根基,推动智库建设与咨政工作从学科出发,凝聚高端专业价值;又践行现实使命,促进学科在回应现实问题中发展,让咨政成果兼具理论深度与专业厚度,充分释放党校智库服务广州高质量发展的巨大潜力。

  成果转化“见实效”,久久为功,擦亮为党献策“金名片”

  调查研究,贵在实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衡量调查研究搞得好不好,不是看调查研究的规模有多大、时间有多长,也不是光看调研报告写得怎么样,关键要看调查研究的实效,看调研成果的运用,看能不能把问题解决好。

  今年来,市委党校对标市委市政府“拼经济、保安全,办全运、提品质”工作主线,通过强化有组织科研,不断提升决策咨询显示度、支撑度和依赖度,打造让市委市政府想得起用得上的“思想库”“智囊团”。

  精准献策,提供良方。本次调研不仅加深了党校教研人员对市情政策与发展前沿的理解,更催生了切中肯綮的对策建议。比如有关“营商环境”调研组深入剖析企业外迁动因、惠企平台效能提升空间、无感监测体系建设痛点、“免申即享”政策落地堵点,形成体系化研究报告,获得高度肯定。调研组成员深有感触:唯有将身子“沉下去”,让调研成为洞察问题的“显微镜”,方能穿透数据表象、感知真实脉动,精准开出纾困解难的“好方子”。

  系统集成,历练团队。在市委党校以系统集成思维推动决策咨询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大框架体系中,本次调研有力促进了市区党校“上下联通”的研究体系与“系统集成”的课题体系建设,深化了校内外“贯通联动”的协作网络和“优势互补”的平台效能。调研过程更成为“教研咨”融合、“老中青”共进、跨部门互动的生动课堂,若干重点领域的决策咨询核心专家团队雏形初显。不少青年教师和教研人员将此次调研活动视为“读懂广州、融入咨政生态”的实践起点,坚定了“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信念——走出书斋、走进街巷,用眼睛观察、用头脑思考、用耳朵倾听、用心灵感悟。

  践行初心,贡献力量。深入一线的调研实践,深化了对党校智库服务规律的认识与把握。面对新形势新挑战,党校智库建设既要胸怀“国之大者”、立足发展大局谋划前瞻性战略,又须在社科“五路大军”中找准定位、彰显特色。调研组成员深有体会:宏观视角要“看得透”,微观视角须“看得准”,“上下联动”的协同调研方能精准破题。为党献策所强调的系统思维、战略眼光,在这次调研一线得到了生动印证。强化问题导向、促进学科交叉、以调查研究为支点推动学科知识体系创新,把握事物根本、判定事物虚实、敏锐判断社会变化趋势,党校智库正以更敏锐的洞察、更精准的咨政成果,奋力开拓新局面、谱写新篇章。

  (执笔人:广州市委党校教师 彭继裕、谢兴梅;广州日报评论员 陈文杰、练洪洋)

广州日报红棉策论A12把学问写进群众心坎里 彭继裕、谢兴梅2025-09-01 2 2025年09月01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