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日报讯 (全媒体记者卢梦谦 通讯员交通宣)随着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的脚步临近,广州这座千年商都正以“绣花功夫”打磨城市肌理。一条条盲道平顺延伸,一处处坡道消弭高差,一座座天桥添设“温暖护栏”,这场覆盖全城的无障碍环境“微改造”,不仅为赛事保障筑牢根基,更让残障人士、长者等群体的出行路更顺畅平坦,充满城市的包容与善意。2025年以来,广州市道路事务中心已完成盲道维修改造1020余处、缘石坡道优化160余处。
“路沿石差1厘米,轮椅推过去就可能卡壳;盲道砖缺一块,视障朋友就会走‘冤枉路’。”市道路事务中心的巡查队员们穿梭在大街小巷,将所辖路段按标段划分“责任田”,对照《无障碍设计规范》仔细排查、分类梳理。
在海珠区艺苑路人行道,队员们蹲下身,反复测量缘石坡道的坡口高差,并纳入清单进行优化改造。从记录问题、制定方案到跟踪整改,他们用“找茬”的较真劲儿,把隐患一个个“清零”,让每一段道路都成为安全的“通行屏障”。
曾有视障人士在大金钟路人行路口犯难——路缘石与路面存在较大高差,让盲杖“探”不出安全路径;如今再到这里,平缓的坡道取代了突兀的台阶,崭新的止车柱上,夜间反光标识在灯光下清晰醒目,有效消除安全隐患。
这只是广州靶向解决无障碍“痛点”的一个缩影。围绕全运会交通保障核心路段,市道路事务中心重点排查环市路至中山大道、东风路至黄埔大道、广州大道等,精准找出盲道问题点位873处、人行道缘石坡道缺陷123处。从调整坡道坡度到更换防滑地砖,从补全盲道断点到优化路口衔接,每一项改造都瞄准“实际好用”,让曾经的“出行难点”,变成如今大家安心通行的“放心点”。
在大学城,官洲隧道静宁街人行天桥的变化让周边居民直呼方便。此前,这座天桥只有上下台阶;如今,台阶两侧新添了宽宽的无障碍坡道,搭配坚固的安全护栏。
中山三院、华侨医院人行天桥也增设了垂直电梯,电梯内置扶手、盲文按钮、语音提示,并设置无障碍坡道等设施,每一处细节都透着贴心,许多市民通过12345政务热线留言:“这改造改到了我们心坎里!”而在同泰路人行天桥,梯道与坡道出入口的盲道砖焕然一新,为视障群体提供了便利。
截至目前,84处缺失、不连贯的盲道问题被逐一修复,视障群体的每一步,都走得更踏实。
针对部分公交站、地铁站口盲道指引不完整的问题,市道路事务中心坚持“因地制宜、多方协作”,在148处公交站台、地铁站口增设触觉导盲砖、优化盲道衔接。
从站台到车厢,从路口到天桥,这些改造虽然“微小”,却串联起城市的人文关怀——让轮椅顺畅通过每一个路口,让视障者能独立抵达目的地,让长者不用再为台阶犯愁,更让每一位市民都感受到:无障碍,不仅是设施的完善,更是城市对每一个人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