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鹰眼”赋能 城市治理变“智”理

广州构建城市低空遥感监测网 将实现各区全覆盖监测
广州日报 2025年08月31日 杜娟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杜娟 通讯员穗规资宣

  2025年8月29日是第22个全国测绘法宣传日,广州市主题宣传活动暨“羊城工匠杯”“智汇广规”无人机测绘职业技能竞赛闭幕式在广州市城市规划展览中心成功举办。活动聚焦“规范使用地图  一点都不能错”,深入宣传测绘法律法规,增强全民国家版图意识,同时展示无人机测绘前沿技术成果,为广州低空经济发展和智慧城市建设赋能添力。

  其中,“广州鹰眼”低空遥感监测系统作为广州测绘领域的重要成果亮相展示。在城市上空,“广州鹰眼”系统像被驯化后的鹰群一般正时刻守护着广州,它们有鹰隼般敏锐的视力,机动灵活地搜索城市中每一处的细微变化并迅速响应,该系统将无人机与AI技术深度融合,打造覆盖城市治理多领域的“云端之眼”,赋能“天空之城”发展,为超大城市治理注入“智慧基因”。

  拟建150座无人机机场

  一流城市要有一流治理,低空无人机遥感技术将重塑城市感知体系,为数字中国建设注入全新动能。

  “传统依靠人工巡查的方式来发现社会的各种问题,效率低、成本高、覆盖不全。比如对于广州的城中村,房屋密集、‘握手楼’多,屋顶存在的加盖搭建等违法行为,在地面巡查时很难发现。”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有关负责人表示:“现代社会治理需要编织全方位、立体化、智能化的社会感知网络,加强泛在感知、终端联网、智能调度的体系建设,做到实时、动态、立体感知发现现代社会的各种信息,做到一次采集、多方利用。”

  自2023年起,广州开始构建“广州鹰眼”系统,以“基础设施+信息平台+AI算法+应用场景”四维架构为核心,构建起全方位、立体化的智能遥感体系,实现从数据采集到治理应用的全链条赋能。

  负责“广州鹰眼”系统研发的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有关负责人介绍,“广州鹰眼”的基础设施主要指无人机机场,也叫无人机机巢、无人机机库。全市拟建设150座无人机机场,覆盖广州市全域(除禁飞区外),实现重点区域一周两次、一般区域一周一次、广州任意地点5分钟内到达的目标,助力城市治理进入智能场景监测新阶段。截至目前,已建成约110座无人机机场,实现越秀区、海珠区、南沙区全覆盖,其他区重点区域精准覆盖。

  应用场景不断丰富

  接到指令后,位于楼顶的无人机机场缓缓打开,随着螺旋桨声的嗡嗡嗡响起,一架无人机腾空而起,其拍摄到的画面和收集到的数据实时传输到调度管控平台……

  从城市违建的精准治理到森林防火的立体防控,从河涌监测的实时响应到自然资源的全要素监管,“广州鹰眼”系统的应用场景不断丰富,已在自然资源、城市管理、水务、交通、应急等20多个政府部门落地应用,覆盖多元场景,实现“一次飞行、多方应用”,最大化降低行政成本、提升治理效率。

  海珠区作为首个利用“广州鹰眼”开展违法建设自动巡查监测试点,建设了5座无人机机场,通过“无人机机场+ AI 算法”构建违建监测全流程体系,实现了“当天飞行、当天对比、当天推送线索、当天处理”。这一高效的工作模式让违法建设无所遁形,有效遏制了新增违建的蔓延。同时,形成了违建巡查、线索下发、执法处置的闭环管理,提升了违建治理的效率和效果。

  白云区已部署15座无人机机场,开发了违法建设、建废垃圾、生活垃圾、广告招牌、水面不洁、森林防火等多专题AI算法,为自然资源、城市管理、住建交通、公安应急等多个部门提供巡检和数据赋能服务,实现了“一次飞行、多方应用”的协同效应。

  南沙区则建成36座无人机自动机场,实现全区5分钟响应覆盖,为20多家单位、超500个用户提供8大领域、38类场景服务,包括自然资源监测、城市运行管理、应急指挥等。

  激活低空经济“新动能”

  《广州市低空经济发展条例》提出,力争到2027年,广州低空经济整体规模达到1500亿元。作为低空经济重要基础设施,“广州鹰眼”不仅为城市治理提供技术支撑,更推动无人机应用、数据服务等关联产业发展,助力广州打造全球领先的“天空之城”。其“一次飞行、多方共享”的模式,大幅降低社会治理成本,同时为无人机研发、AI 算法迭代提供实践场景,形成“技术创新—应用落地—产业升级”的良性循环。

  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有关负责人表示,无人机研发企业可基于“广州鹰眼”的应用场景,不断优化无人机的性能和功能;AI算法企业则能根据实际需求,持续改进算法的准确性和效率。这种良性循环不仅推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也为广州的经济增长注入了新动力。

  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有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将持续深化技术创新与场景拓展,让这双“云端之眼”更亮、更准、更广。

广州日报要闻A2“鹰眼”赋能 城市治理变“智”理 杜娟2025-08-31 2 2025年08月31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