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环境促进双核驱动新实践

广州日报 2025年08月30日 林琳、穗残宣

  无障碍环境建设公益诉讼协作机制联签仪式

  广州·有爱无碍

  “无障碍不是慈善,而是权利。”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完善残疾人关爱服务体系”后,广州给出可复制的城市答案:检察机关与残联组织强化协作,在制度、实践、文化三条战线同步发力,让“平等、融合、共享”从纸面走进代表公共精神的城市文化地标,乃至每一条人情味流淌的背街小巷。

  8月29日,广州市人民检察院(下称“市检察院”)和广州市残疾人联合会(下称“市残联”)举行《无障碍环境建设公益诉讼协作机制》联签仪式,进一步完善广州市无障碍环境促进工作机制。

  文/林琳、穗残宣

  场景一:婚登大厅里的“无声誓言”

  8月羊城繁花似锦,在黄埔区民政局5A级婚姻登记处,一对听障新人隔着1.2米低位的服务台,面对实时手语翻译屏,完成结婚宣誓。没有高台、没有喧哗,只有屏幕上同步滚动的手语与文字。“以前最怕的是办事窗口太高、沟通太费劲,没想到今天居然全程零障碍。”新郎用手语“说”完,带着幸福的微笑。黄埔区检察院与黄埔区残联联合推出的“无障碍婚姻登记”方案,把盲文版大字版告知单、低位服务台、无障碍通道等细节一次配齐,让广州首个5A级婚姻登记机构实现“仪式无差异,幸福零障碍”。

  场景二:城市客厅里“会说话的广场”

  傍晚的天河区花城广场,游人们纷纷仰头拍下蔚蓝天空背景下白得发光的“小蛮腰”,轮椅青年沿着2.5米宽无障碍通道滑向观景台,指尖轻触“一体式无障碍交流终端”——一块看似普通的立柱,却能在3秒内接通远程手语翻译,还能把普通话实时切换成英语、粤语。曾经,这里被狭窄通道、断头路困扰,天河区检察院和天河区残联以“公益诉讼+社会治理”双建议模式,既督促行政机关整改硬件设施,又推动管理单位升级服务系统。据悉,广场改造后日均接待轮椅游客迅速增长。“他们之前是来不了,现在是想来就来。”天河区残联有关负责人说。

  一线城市“法治+体验”闭环

  一个个案例背后,是一套刚被写入市域治理蓝图的制度设计。市检察院与市残联联合签署《无障碍环境建设公益诉讼协作机制》,形成“法治+体验”闭环。

  市残联有关负责人介绍,该机制是“线索互移—办案协作—宣传联动—联合培训”。他解释,首先,残联组织发现问题可直报检察机关;检察机关办案中发现残疾人权益受损线索,同步抄送残联组织。其次,残疾人以“益心为公”志愿观察员身份,直接参与无障碍设施建设整改评估。下一步,检察机关加强普法宣传,残联组织负责故事化传播。最后,双方互派人员授课,确保每个参与者都掌握“法治保障与用户体验并重”的精髓。

  闭环的意义,是让“看不见的需求”被看见,让“沉睡的责任”被唤醒。

  从立法到实操的“广州路径”

  机制完善并非一蹴而就。2020年,广州率先出台《广州市无障碍环境建设管理规定》,要求公共交通枢纽、城市道路、文体医疗、政务服务、公共休闲五大类无障碍设施建设达标,试用代表签字确认方可通过。

  2025年,市残联将体验员队伍升级为“三统一”:身份统一、队伍统一、尺度统一,实现“以用促建”。

  傍晚的花城广场,夕阳为地面盲道镀上一层柔光。残疾人体验试用员蹲在排水沟旁,用卡尺测量滤水篦子缝隙——10毫米,优于国标13毫米的要求,达标!无障碍工程没有句号,只有逗号。广州在做的,是让每个人都能挺起脊梁走路。

  未来,广州将把这一机制嵌入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的筹备工作中,并向社区、商圈、乡村延伸。城市治理的刻度,正在毫米之间不断刷新。

  专题

广州日报激情全运会 活力大湾区A4无障碍环境促进双核驱动新实践 林琳、穗残宣2025-08-30 2 2025年08月30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