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外卖骑手人数已超1000万。穿行在城市大街小巷,“四季无休、三餐不定”是广大骑手的日常。一段时间以来,中央社会工作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部门持续推进友好场景建设,为外卖骑手等新就业群体在工作和生活上提供便利和服务,帮助解决进门、停车、用餐、技能提升等问题。(8月27日新华网)
有人把骑手的工作比作“铁人三项”,那是不夸张的。无论是风吹日晒,还是祁寒暑雨,他们总是难得有时间能停下来喘口气、歇一歇。奔跑在路上,骑手常有几件难事难解决。譬如,穿行于城市“森林”之中,道路上、天桥上缺少电动车道,吃饭只能找路边摊,小解找不到停车点,骑手会遭遇行车难、吃饭难、如厕难、休息难;送餐进小区,导航定位不准、电单车没临停位是常有的事,骑手还会遭遇停车难、找路难、进门难。
骑手是城市生活的“摆渡人”。他们在工作生活中的难题,其实也是城市治理的一道考题。把这些难事掰开来看,只要舍得投入、善于整合治理资源,总能找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方案。譬如,在人行天桥增设坡道,重要交通要道增设电动车道,规划专属停车区、设置道路交通指引、完善楼层信息,就能解决找路难、行车难、停车难的问题;设置专用外卖取餐柜,就能解决小区或写字楼难进入、等待久的问题;依托社区食堂与餐饮连锁企业共建机制,骑手错峰就餐也不是难题。从这些解决方案中,可以看到各地推进友好场景建设的实绩实效。
当然,解决后顾之忧往往比解燃眉之急更有难度。相比日常工作生活中的各种小难题,新就业群体的“融入难”“发展难”才是更大的课题。如何破解呢?有三点优化升级的思路举措值得落地实践。
一则,把服务点位串珠成链、聚链成群。通过更紧密、多元的共建机制,多方链接资源,可以为多元友好场景建设赋能。譬如,整合保障性租赁住房项目,打造“城市建设者之家”,最大程度地满足安居需求。又如,把医疗、法律援助等服务融入友好场景建设,使服务暖身又暖心。
二则,由“单项服务”转向“双向奔赴”。新就业群体也是城市治理的“合伙人”。重庆市吸纳数以万计的新就业群体兼任网格员,如引导他们成为消费隐患哨兵、社区网格管家,不仅让服务触角延伸至城市“毛细血管”,也让新就业群体增强了职业获得感和社会融入感。
三则,从“有形覆盖”转向“有效覆盖”。通过从场景到通道的转换,可以提升友好场景建设的质量与水平。譬如,在各大医院专设就诊绿色通道,帮助他们不用预约、随到随诊;建立学历、技能培训提升基地,帮助他们拓宽职业发展通道;推进“骑手友好社区”建设,畅通配送服务“最后一百米”,真正实现“骑手友好”。
当“城市过客”融入共建共治共享,骑手友好场景建设就能拓展到城市全域,骑手们就会更有归属感、认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