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走寻常路 他放弃“985”名校选择新型研究型大学

解码广州学子的“非典型”选择

广州日报 2025年08月28日 林霞虹、林欣潼

  谷语

  扫码观看本期“同学来了”视频。

  扫码了解“同学来了”系列更多精彩内容。

  编者按:

  “同学来了”是由广州日报求学指南打造的精品升学交流平台。2021年,广报求学推出“同学来了”第一季分享会活动,赢得读者的热烈反馈。2023年至2024年,我们连续两年推出“同学来了”第二季、第三季,聚焦普通高考、艺考、强基、综评、竞赛、直博、保研、国际课程等升学通道,邀请优秀学子和学生、家长面对面畅聊升学路径,共话成长之道。

  2025年,广报求学将“同学来了”打造为短视频栏目,专访特质鲜明的学子,不仅探寻他们的成长轨迹,捕捉个体成长里的闪光经验,为更多人提供向上的参照;更致力于倾听年轻一代对社会的观察思考与真实心声,传递青年人的责任与担当,撬动更广泛的代际对话,凝聚起推动社会向前的微光力量。

  西湖大学今年在广东仅招10人,成为这十分之一,究竟有何体会?为什么要放弃传统“985”名校光环,转而选择到新型研究型高校追逐科研梦想?

  本期“同学来了”,让我们走近广州大学附属中学毕业生、西湖大学在粤招收的首届本科生谷语,看看他不走“寻常路”的背后,到底有什么理由。

  策划/黎蘅、刘晓星、曾俊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林霞虹、林欣潼

  图/受访者提供

  抛却“常规路” 为科研奔赴新型研究型大学

  走进谷语的家,整洁的书房藏着他多年的自律,而书柜里摆放的运动会奖牌、阳台上的单杠,又悄悄透露着他对体育的热爱。

  今年高考后,凭借足以叩开多所顶尖“985”院校大门的高考分数,谷语把目光投向了2018年才获批设立、今年在广东首次招收本科生的新型研究型高校——西湖大学。

  说起这个选择,谷语笑着说,他是被一场讲座打动了。今年4月,中国科学院院士、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教授来到广大附中,以“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西湖实践”为主题作了一场演讲。讲台下,谷语被深深地吸引。

  “科技前沿的创新成果一直在推动人类科技进步,我希望成为推动科技创新的一员。施一公校长的话,让我看到了实现这个想法的可能。”施一公提到的“中国大学教育均值高、方差小”的现状,尤其让谷语共鸣:“这说明我们还需要更多顶尖的创新人才。”而西湖大学“小而精”的办学理念、“前一年半通识教育、大二下学期再选专业”的培养模式,更精准戳中了谷语的需求——“我现在还没完全摸清自己最热爱的方向,正好需要一段缓冲期去探索。”

  面对“名校光环”与“新型研究型高校”的权衡,谷语有着超越年龄的通透:“去顶尖大学或许是大多数人的选择,但西湖大学的创新平台,和我对科研的追求刚好合得来。”即便知道科研之路“道阻且长,成果难料”,他也从未动摇:“选课题时会先考虑可行性,真遇到瓶颈就咬咬牙坚持,实在走不通再换方向,结果如何,全看自己够不够努力。”

  跳出“机械圈” 用巧劲夯实学业

  “学习的本质是学会,不是学。”这是谷语始终秉持的学习观,也是他跳出“机械刷题”怪圈的关键。“有些同学把错题本做得花里胡哨,看着努力,其实是自我感动,效率特别低。”在他看来,真正的学习应该是“知道自己要学什么、怎么学,最后把知识实实在在握在手里”。

  谈及具体的学习方法,谷语格外重视课本细节:“理科课本里的批注‘边角料’、课后习题,往往是高考出题的源头”。他也反对盲目刷题:“错题搞懂了就不用反复整理,平时跟上进度,考前针对性冲刺,就能避开知识盲区。”

  面对同辈压力,谷语也有应对妙招:“谁都会焦虑,但别被情绪牵着走。把焦虑变成具体的问题,当你清楚地看到和别人的差距,并且有具体方案解决的话,心里就不会那么难受了。”

  谈及西湖大学的综合评价招生,谷语至今印象深刻:“考查特别全面,学习能力、适应新事物的能力、英语能力都要考——毕竟未来要做国际化科研,这些都少不了。”考试时,谷语说他不怎么紧张,“把自己的真实水平尽量展现出来就好了”。最终,他拿下了优异的校测成绩。谷语认为,综合评价能更全面地看到一个学生的价值,“它不会只看分数,也会关注你的综合素质,包括运动带来的专注力、抗压能力,其实也是隐形优势。”

  如今,谷语已经踏入西湖大学开始了大学生涯。他也初步规划了大学专业方向,“数学和人工智能是未来的大趋势,我想在这两个领域多下点功夫。”

  对于毕业后更久远的未来,谷语也有自己的预想。“一种可能是在实验室里从事科研工作,做知识的拓荒者。也可能做一份平凡的工作,充实地过着每一天。最后一种可能是被蜘蛛咬一口后拯救世界。”谷语笑着说。原来,谷语小学时在商场偶然看过漫威电影,让他至今对超级英雄充满向往。

  当被问到为何毕业后不跟风选互联网、金融等高薪行业,谷语的回答坦诚又坚定:“钱很重要,但人生不能只围着钱转。我想做自己热爱的、能创造价值的事,不会为了高薪丢了初心。”

  远离“盲目鸡娃” 自驱力照亮前路

  培养出这么优秀的孩子,谷语的家庭带给他哪些滋养?

  谷语家客厅的书柜里摆满了书。这里既有他小学时就爱读的《几何原本》,也有许多英文原版书。谈及家庭教育,谷语的形容格外生动,他觉得爸爸是“放养型”,妈妈是“叠加态”——既引导又不施压。妈妈是英语专业毕业的,是谷语的英语启蒙老师,他还在读幼儿园时,妈妈便带着他开始阅读英语原版书,这也为他后来的英语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谷语的爸爸是南航的机长,平时很爱运动。受爸爸影响,谷语自小就是一名“运动健将”,打篮球、跑步、跳远等都是他的拿手项目。哪怕是下雨天不方便出门,谷语也会和爸爸在阳台的单杠上做做引体向上。书柜里,幼儿园获得的“优秀运动员”奖章,以及中学运动会获得的多枚冠军奖章,都是他热爱运动的证明。

  自小培养的体育锻炼习惯,成为谷语学业路上的“重要伙伴”。上高中时,谷语常和同学在操场挥洒汗水。“运动不仅是解压方式,更是让大脑‘重启’的秘诀。”每当成绩波动、陷入焦虑时,他从不会闷在房间里纠结,“去操场跑两圈,约同学打场球,汗水流完了,脑子也清醒了,再回头看错题、补漏洞,效率反而更高。”就连管理手机的自律,也离不开运动带来的专注力——“打完球浑身舒畅,更能沉下心来明确‘学习是核心目标’,自然不会被手机分心。”如今,刚刚踏入西湖大学,谷语就找到了球友,开学不久的篮球赛上,他就跟队友赢得了银牌。

  对于校外培训,谷语也没有走寻常路。小学高年级时,妈妈曾带着谷语尝试着去过几家校外培训机构,但最终都因路途太远等原因放弃了。初高中阶段,谷语也几乎没有参加过校外培训,但他会找些网课和资料有针对性地学习。在他看来,睡眠、运动比补习更重要,直到高三,每周末他都能睡到自然醒,只要有空,他就会去操场跑跑步。

  在谷语看来,父母给他最珍贵的礼物是让他有了自驱力。“他们会利用每周接送我的时间,在车上跟我像朋友一样聊天,有时候他们也会结合亲身经历,讲故事、摆事实,提高了我对学习和世界的认知。这也是我之后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并主动学习的最重要因素。”

  对于当下流行的“鸡娃”现象,谷语有自己的看法:“努力当然好,但盲目鸡娃不可取。很多家长只盯着‘学了多少’,报一堆培训班,却忽略了孩子的身体和心理,也忘了‘学会’比‘学过’更重要。其实让孩子爱上学习、喜欢运动,拥有自驱力,比什么都强。”

  在家里,父母也十分尊重谷语。就连在报考西湖大学这件事上,起初谷语和爸爸妈妈也有过分歧。“爸妈一开始有点犹豫,毕竟比起家喻户晓的‘985’大学,他们对西湖大学太陌生了。但每次出现分歧时,我们都会各抒己见,结果往往是他们最终都能理解、接受并尊重我的意见。”

广州日报教育周刊A12解码广州学子的“非典型”选择 林霞虹、林欣潼2025-08-28 2 2025年08月28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