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日报评论员 付迎红
8月26日,《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发布。《意见》提出,以科技、产业、消费、民生、治理、全球合作等领域为重点,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涌现一批新基础设施、新技术体系、新产业生态、新就业岗位等,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使全体人民共享人工智能发展成果。(8月26日新华社)
“人工智能是引领这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具有溢出带动性很强的‘头雁’效应。”作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动能,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融合,能够引领产业转型,孕育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作为服务人们美好生活的工具,人工智能应用有助于提升生活品质,满足消费升级需求,乃至重新定义每个人的工作和生活方式。
如前所述,人工智能技术迭代极快,这要求在制定相关发展规划、政策文件时,要有极具前瞻性的敏锐嗅觉,确保规划与政策的系统性、时效性。此次《意见》聚焦科技、产业、消费、民生、治理、全球合作等6大行动领域,提出了17个具体发力方向。实施这些行动,可以帮助我们更精准地抓住人工智能应用的重点方向和实施路径,同时,还有助于解决人工智能“不会用”“不好用”“不能用”等问题,打开经济增长新空间。
未来几年必定是人工智能技术跃迁的关键机遇期、重要窗口期,风口之下,如何顺势而为、乘势而上?
“先人一招则优,快人一招则强”,在人工智能这条赛道上,谁跑得快、创新能力足,谁就能占据主动权。这些年,中国在科技创新的赛道上跑出了不少“世界级选手”,人工智能综合实力已实现整体性、系统性跃升,但同时要清醒看到,我们在基础理论、关键核心技术等方面还存在短板弱项。《意见》提出,加快探索人工智能驱动的新型科研范式,加速“从0到1”重大科学发现进程;推动人工智能驱动的技术研发、工程实现、产品落地一体化协同发展,加速“从1到N”技术落地和迭代突破,促进创新成果高效转化。拒绝“在别人的地基上盖房子”,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是发展人工智能必须要走的路。
人工智能发展,除了顶层设计的重视和技术层面的突破之外,还要通过产业、应用层面的反馈,在解决问题中不断成长。《意见》提出,推动产业全要素智能化发展,助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开辟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新赛道;加强智能消费基础设施建设,拓展体验消费、个性消费、认知和情感消费等服务消费新场景。与产业发展相融合,不断开发人工智能在各种场景、各个行业中的深层次应用,真正解决人们关心的问题,人工智能发展才能迈向更高水平。
未来,“人工智能+”行动的深入发展势必重塑城市的产业格局。在这样的背景下,很多城市都在抢占先机、积极布局AI产业,这些城市往往各具特色、各有所长。如有的城市是技术、资本等高端要素汇聚高地,属于“全能型选手”;有的城市制造业实力雄厚,市场空间广阔,偏重应用场景的丰富性;还有的创新优势突出。这也决定了各个城市推进AI发展的路径、侧重点都会有差异,关键还在结合实际、因地制宜,找到一个最能彰显自身优势的模式。
将时针拨回到十年前,彼时“互联网+”行动实施,开启了千行百业“数字化转型”的大幕,为中国经济发展注入了澎湃动力。十年后,在这个百舸争流、群雄逐鹿的AI时代,人工智能如何带领我们奔向更美好的未来,我们拭目以待,更将为之奔跑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