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日报讯 (全媒体记者李传智、黄健源 通讯员南宣)1981年8月26日,《人民日报》一篇《象南海县那样把农村搞活变富》的社论,让“城市学常州,农村学南海”的口号响彻大江南北。时隔44年,8月26日,南海区召开区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弘扬敢饮头啖汤精神 再造一个新佛山”——南海区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专题学习会,激励全区上下从农村改革的峥嵘岁月中,汲取“敢饮头啖汤”的精神力量,以“而今迈步从头越”的气魄,在新时代续写南海农村改革新的传奇。
“敢为人先” 助推农村改革取得新成效
会上,南海区委副书记、区长王勇从土地整治、集体经济、文化建设、基层治理四个方面,系统介绍了南海农村改革的进展与成效。作为全省首个以县域为实施单元的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省级试点,南海区在全省首推地券、绿券、房券、金券“四券”政策,探索“三旧”改造集体建设用地改造权公开交易入市机制,首创“国有+集体”“出让+出租”“产业+社区”等混合开发模式,推动土地连片集聚开发、高效集约利用。试点以来,全区累计整治建设用地6.7万亩、农用地4.7万亩,开展生态修复22.3万亩,拆除改造村级工业园超2.6万亩,整理连片产业用地近2.5万亩。
集体经济方面,南海区主动探索“分润模式”、公司化发展、股权投资等创新举措,推动南海农村集体经济加快转型升级,全区亿元村增至51个、占全市58.6%,19个相对薄弱村全部“摘帽”。在文化建设方面,南海区确立“人文引领”战略,以文化赋能农村精神文明、产业发展、民生事业。丹灶罗行社区在全省率先实施“文产特派员”制度,创新打造“罗行艺术墟”活动,让一个沉寂数十年的村获得前所未有的关注,今年“五一”假期吸引游客超15万人次,带动全镇接待游客同比增长79%。
“六活”谋变 擦亮南海改革“金字招牌”
广东省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员会主任、省委农村工作办公室原主任陈祖煌认为,南海不仅为全省乃至全国输出了大量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成果,也为经济发达地区破解城乡二元结构、促进高质量发展探索了现实路径。面对新时期、新使命、新要求,他建议,南海深化农村改革应该从城乡一体化、城乡统筹一盘棋考虑。“要紧盯标杆,紧盯标兵,找出我们的不足,找出我们的差距,然后瞄准目标,发奋努力,久久为功。”
会上,南海区委书记顾耀辉提出,南海农村改革要从“思想再搞活,敢想敢干;土地再盘活,好管好用;资金再用活,多投多收;经营再灵活,用心用力;文化再放活,好看好玩;治理再激活,共建共享”六个方面谋变,不断擦亮南海改革“金字招牌”。
记者从会上获悉,接下来,在深化农村改革中,南海区将落实新型农村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十大举措”,更大力度支持经联社统租、统管(托管)经济社的资源资产,以集约经营提高效益,力争到2027年培育70个“亿元村”。
此外,还将深化“水上南海”建设,依托大地艺术节、“南海龙超”、“墟游记”三大品牌活动,盘活“山、水、园、街、厂、馆”资源,加快打造3条乡村示范带和环两江碧道十二景,实现农文旅深度融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