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排球“回乡”记

●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群众比赛气排球项目决赛在台山举行
●作为“排球之乡”,排球运动已融入台山市民日常生活中
广州日报 2025年08月28日 黄文生

  十五运会群众比赛气排球项目决赛在台山举行。郭永乐摄

  在台山,人人都爱打排球、看排球。梁时禹、杨兴乐摄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黄文生

  8月21日至25日,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群众比赛气排球项目决赛在被誉为“中国排球之乡”的广东台山举行。比赛期间,各参赛队伍在场上展开激烈角逐,精彩的比赛不仅让观众大呼过瘾,更让人们看到了气排球这一新兴项目的巨大潜力。

  据了解,此次气排球决赛作为十五运会的一部分,也成为展示台山体育文化的重要窗口。十五运会群众比赛气排球项目决赛的成功举办,不仅为全国气排球爱好者搭建了技艺交流与风采展示的最高平台,也彰显出江门举办、承办国家重大赛事的决心和能力。台山以其出色的赛事组织、浓厚的排球氛围以及周到的服务保障,赢得了广泛的认可。

  这项赛事,不仅推动了气排球运动在全国范围的普及与发展,更显著提升了“排球之乡”台山的城市美誉度和影响力。

  排球,是台山最闪亮的名片

  8月21日,一声哨响,十五运会群众比赛气排球项目决赛开始了。赛场上,来自各地的队伍激烈角逐,为观众呈现出一场场独具特色的体育盛宴。赛场外,来自各地的球迷不断为球队呐喊助威。“台山,排球之乡嘛,排球氛围很好。”中国女排前队长、女子老将组香港特别行政区代表队队员孙玥说。

  台山是“排球之乡”,排球是它最闪亮的名片。1956年我国参加世界排球锦标赛的12名队员中,就有8名台山人;参加1958年全国排球甲级联赛的149名队员中,69名是台山籍,几乎占了一半,被称为“全国排球半台山”。“每天晚饭后,人们相约来晒场和空地打球,兄弟竞技、父子隔网成为普遍的现象。”台山市作家协会会长、《台山排球故事》作者岑向权回忆起童年的经历时这么说。

  据了解,台山与排球的故事始于1914年。当年,在侨胞的推动下,这项运动跨越重洋传入台山,并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台山与排球的缘分,已绵延了110多年。“无台不成排”“全国排球半台山”,这些赞誉是台山排球辉煌历史的见证,也是这座城市独特的文化符号。

  一开始,排球只是在台山的学校里小范围传播,像台山四九镇平保高级小学、台城的谭氏学校,率先开启了排球课程。1919年,斗山浮石村成立了中国第一个农民排球组织,这成为排球在台山乡村扎根的重要标志。此后,在华侨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下,排球迅速从校园走向民间,晒谷场、村巷都能临时变身排球场,打排球、看球赛的人越来越多。

  1928年,台山排球从十六人制、十二人制演变为九人制,这一独特的赛制对年龄、身高条件要求较低,让比赛观赏性大增,也因此得以长久流传。

  排球,已融入台山人的生命

  21日—25日,在台山的新宁体育馆,来自全国的63支队伍、623名运动员同台竞技,打响十五运会群众比赛气排球项目决赛。与此同时,在台山市人工湖排球场,另一场自发组织的民间排球赛也打响了,主角是来自民间的“台山排侠”们。8月21日晚上9时许,人工湖排球场人头攒动,10多名市民自由组队,分成两队展开对决。

  历经百年,排球在台山的热度从未减退。如今,台山“村村有球队、村村有球场、村村有球赛、村村有球迷”。无论是白天还是夜晚,在人工湖灯光排球场,或是体育馆的专业赛场,都能看到台山人尽情挥洒汗水,享受排球的快乐。人们自发组建了无数支民间球队,利用业余时间训练,在对抗赛中不断提升球技。

  如今,台山排球运动学校每年组织“非遗进校园”活动,让孩子们感受百年排球的魅力;台山市男子九人排球联赛入选国家首批群众“三大球”精品赛事案例名单;台山每年举办大大小小的排球赛事,很多学校都安排有排球课程……排球这项运动已融入台山人的生命并始终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

  台山还积极推动排球运动的普及与发展,兴建了一大批排球训练馆、排球灯光球场、室外球场,全市落实体育场馆免费或低价开放,让更多市民能够参与到排球运动中。为了进一步推动排球运动的发展,台山持续深化排球运动发展布局,完善专业训练体系,打造特色赛事IP,开发排球文化体验项目。

  未来,台山还将以排球为纽带,连接历史与未来,让“排球之乡”的名片更加闪亮。相信在一代又一代台山人的努力下,排球这颗在百年前种下的种子,必将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

广州日报江门新闻JMA9气排球“回乡”记 黄文生2025-08-28 2 2025年08月28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