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日报评论员 谭 敏
8月25日,《关于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加强全国碳市场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发布。作为中办、国办首次针对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发布的文件,《意见》对加快建设全国统一碳市场作出了全面部署。
碳市场是利用市场机制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重要政策工具。碳市场的核心在于将无形的环境代价转化为可量化的经济成本。简单来说,企业碳排放超过配额,就得花钱买;排放低于配额,就能卖钱。这种“排碳有成本、减碳有收益”的机制,能倒逼企业技术创新、节能减排,改变高能耗高排放的粗放型增长模式,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动态平衡。
对我国而言,建好碳市场意义重大。一方面,“双碳”目标(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是中国对世界的庄严承诺,其实现离不开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另一方面,作为全球制造业大国,我国工业碳排放占比超70%,碳市场能精准“锁定”高排放行业,推动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效益转型。
我国高度重视全国碳市场建设,目前已初见成效。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自2021年7月启动,正式运行已四年,成为全世界覆盖排放量最大的碳市场。截至2025年7月底,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配额累计成交量6.81亿吨,成交额467.84亿元,重点排放单位共计2096家。但是,也要清醒地看到,目前碳市场仍存在交易活跃度低、流动性不足等问题,在优化资源配置、激励技术创新和引领产业升级方面的潜能尚未充分释放。《意见》不仅明确了全国碳市场中长期发展的时间表、路线图、任务书,也有的放矢对发展痛点给予回应,为我国碳市场健康发展指明了方向。
比如,针对行业覆盖面不够广,明确表示扩大市场覆盖范围,到2027年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基本覆盖工业领域主要排放行业,到2030年基本建成以配额总量控制为基础、免费和有偿分配相结合的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再比如,针对配额分配机制待优化,对碳排放总量相对稳定的行业优先实施配额总量控制,倒逼落后产能退出。又如,针对市场活跃度不足,通过丰富交易产品、扩展交易主体等措施,让市场从“履约驱动”转向“投资驱动”。相信《意见》的落地实施,会逐步推动碳市场真正成为企业减排的“指挥棒”、技术创新的“催化剂”、绿色金融的“孵化器”。
绿色低碳不是选择题,而是高质量发展的必答题。不少地方的实践已充分说明,“含绿量”会直接提升发展“含金量”。建设更加有效、更有活力、更具国际影响力的全国碳市场,持续做好碳排放的“减法”,我们必将收获更多绿色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