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维度发力建设世界级旅游目的地

——广州市政协委员建言广州文旅
广州日报 2025年08月27日 杨朝露

  高洪昭 受访者供图

  林惠斌

  陆斯云

   扫码听委员建言献策

  夜色中的珠江上,游船上的游客举着相机记录两岸夜景;北京路骑楼里,“广绣书签”被几位外国游客打包带走;从化的山坳间,温泉民宿的灯光渐次亮起……这是广州文旅最鲜活的日常,既有千年商都的烟火气,又藏着山海连城的诗意,更不乏国际都市的活力。

  今年以来,这份活力持续升温,打开各大旅游平台,广州频频跻身“全国文旅热门目的地”。今年上半年广州接待游客总量达1.13亿人次,同比增长6.3%。其中,入境过夜游客达260.5万人次,同比增长14.4%。流量、人气……旅客“用脚证明”,广州文旅的吸引力比想象中更强劲。

  第十五届全运会开幕式即将在广州开幕,旅游市场持续回暖的“热度”叠加体育盛会带来的“东风”,广州迈向“世界级旅游目的地”跑出了加速度。在这场“冲刺跑”里,广州市政协委员们带着扎实的调研数据、接地气的一线观察,提出了一系列可落地、能见效的“金点子”,为城市文旅发展注入智慧动能。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杨朝露

  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杨朝露(署名除外)

  视频/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杨朝露

  山海联动:让游客为一场演出、一片风光留下来

  “广州不缺山水,缺的是能留住人的山水体验。”九三学社广州市委员会的调研中发现,广州拥有山林、河湖、湿地、农田、海洋等多样化的自然资源,山水优势明显,但生态资源仍未完全转化为促进消费的动力,多数游客呈现“白天逛景点、傍晚赶交通”的短停留模式,“流量”难以转化为“消费增量”。

  今年广州两会期间,九三学社广州市委员会就此提出《关于念好新时代山海经,借山海优势营造广州文旅消费新场景的提案》。提案建议,立足广州北部原始山林生态,打造主体化、差异化森林康养基地,打造“山林温泉”消费新场景,创新森林康养新模式。调研发现,广东共有温泉企业约1500家,数量居全国首位。“2023广东温泉企业30强”榜单中,广州共有9家上榜,居全省首位。但广州的温泉企业多数还停留在“单纯泡汤”为主,未能形成特色产业链。提案建议深挖“温泉+”消费,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温泉品牌矩阵,让“泡温泉”升级为“文化康养之旅”。

  翻阅关于文旅主题的提案,“山海”是政协委员们提案中的高频词。广州市政协委员高洪昭、蔡昶文等将目光聚焦到位于珠江出海口的莲花山,提出《关于打造“岭南山海”特色数字演艺地标 推进海洋特色现代化城市文化IP建设的提案》。提案认为,莲花山兼具山海景观与人文底蕴的地标,不仅有莲花塔、千年采石场遗址,周边还串联着国家级渔港渔村、历史文化名村大岭村、海鸥岛等,形成独特的“山—海—村—港”资源集群,为大型文旅项目开发提供了天然条件。

  “要打造能让游客‘为一场演出奔赴一座城’的地标项目。”高洪昭表示,建议选址莲花山打造“岭南山海”特色数字演艺地标,打造集山海特色实景演艺与高科技灯光声影于一体的世界级演艺新空间,“以海面为舞台,莲花山为背景,结合灯光秀、水上特效,把广州‘千年商都向海而生’的故事讲活。”后续还可依托周边渔村资源拓展演艺聚落,形成“日间游山海、夜间赏演艺、深度品文化”的多日游模式。

  穗港澳协同:打造“湾区黄金三角”旅游品牌

  “很多游客想一次性玩转穗港澳,但线路规划、交通衔接、优惠共享都存在壁垒。”广州市政协委员林惠斌在调研中发现,尽管广州、香港、澳门三地旅游资源互补性极强,但协同效应尚未充分释放,打造世界级旅游目的地,不能单打独斗,要借湾区之力形成“1+1+1>3”的效应。林惠斌在《关于促进穗港澳三地旅游产业打造“湾区黄金三角”国际旅游品牌的提案》中提出,广州、香港、澳门若能深度协同,将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湾区黄金三角”旅游品牌。

  这份自信源于底蕴:广州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红色文化、岭南文化与现代都市景观交相辉映;香港是中西文化交融的国际大都会,维多利亚港、“购物天堂”闻名全球;澳门是世界旅游休闲中心,以中葡文化融合著称。近年来,三地虽已开展“一程多站”线路推广、联合推介等合作,但合作机制不完善、旅游产品同质化等问题,仍制约着整体竞争力的提升。

  如何破局?林惠斌建议首先成立“穗港澳旅游合作发展委员会”,从“顶层设计”层面打通协同壁垒。其次是借政策与赛事“东风”,设计旅游福利,深层次打造文旅体融合品牌。林惠斌建议,广州可借鉴香港“Hello Hong Kong”活动(派发消费券、赠送机票)等吸引全球游客,澳门推出微信支付电子优惠券促进消费的做法也值得参考。

  “可以依托三地独特的旅游资源,联合开发历史文化体验游、都市休闲游、美食之旅等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旅游产品,打造‘穗港澳一程多站’精品旅游线路。”林惠斌表示,还可利用AI、大数据打造智慧旅游平台,提供个性化线路推荐、实时信息查询等服务,让游客“一次出行,畅游三地”。

  “广州有岭南文化、香港有国际化、澳门有中葡风情,三者结合起来,就是世界上都少见的旅游组合。”林惠斌表示把“湾区旅游黄金三角”的牌子打出去,让全球游客都知道,来大湾区旅游,可以从广州开始。

  民宿集群:“民宿+”助力“百千万工程”

  “广州民宿不缺数量,缺的是能代表城市气质的品牌集群。”广州市政协委员陆斯云在行业调研中发现,当前广州民宿呈现“散、小、杂”特点,难以达到“民宿即目的地”的效果,与莫干山、腾冲等知名民宿集群存在明显差距,且广州市民宿投资的平均回报周期长,导致投资者信心不足。

  针对这些痛点,陆斯云在《关于打造具有经济效益的“民宿+”集群品牌,助力“百千万工程”的提案》中建议,打造具有经济效益的“民宿+”集群品牌,从“投资者、消费者、品牌、产业、支撑”五个维度发力,让民宿成为广州文旅的“优势板块”。

  “要让民宿从‘情怀生意’变成‘可持续产业’,关键在品牌化、集群化、文化化。”陆斯云提出首先要解决“投资者盈利难”问题——建议政府牵头搭建“广州民宿共享流量平台”,整合社交平台资源统一推广广州民宿集群,提升整体曝光度;同时优化审批流程如民宿产权登记、证照办理周期,并推出税收减免等政策,降低运营成本。

  在打造“民宿+”品牌上,她建议由政府统筹花都、增城、从化等地民宿资源,以岭南文化为主线形成集群效应;打造独具辨识度的广州特色Slogan与Icon,讲好“广州民宿”的品牌故事。“很多民宿老板都是‘情怀创业’,没学过酒店管理。民宿品质提升离不开专业运营和管理。”陆斯云提出,联合大型酒店集团,实施“百千万民宿CEO计划”,定期开展线下培训,开发线上学习平台提供课程资源,建立民宿运营管理标准;此外,构建统一民宿供应链平台,为民宿经营者提供高性价比的采购渠道。

  “民宿最核心的竞争力,是融入广府文化的独特体验。”陆斯云建议,推动“一民宿一文化主题”,如增城民宿结合“荔枝王国”特色,开发荔枝采摘、荔枝蜜制作体验,让游客“住民宿”的过程,成为沉浸式感受广州文化的过程。民宿不是孤立的住宿点,而是乡村振兴的支点、文化传播的窗口。“只要把‘民宿+’的文章做好,既能让农民赚钱,又能让游客爱上广州,何乐而不为?”陆斯云表示,目前该提案已经得到相关部门的答复。

  用“广州特色”叩响世界旅游之门

  从莲花山的山海实景演艺,到穗港澳的“一程多站”旅游,再到充满广府韵味的民宿集群,政协委员们的提案始终围绕一个核心——不盲目复制外地经验,而是立足广州“山海城田交融、古今文化共生”的独特禀赋,把生态优势转化为体验优势,把文化资源转化为消费动能,把区域协同转化为竞争合力。

  有人说,世界级旅游目的地的核心,是“让人来了就不想走,走了还想再来”。而广州,正用它的山海风光、文化底蕴、烟火气息,以及来自各行各业人的智慧与实干,朝着这个目标一步步迈进。未来的广州,不仅是一座“流量之城”,更是一座“留量之城”——让全球游客在这里读懂岭南,爱上中国。

广州日报高质量发展·委员谈A5多维度发力建设世界级旅游目的地 杨朝露2025-08-27 2 2025年08月27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