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节水抗旱稻田。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吴子良 摄
岭南特色现代农业是广东高质量发展的“金字招牌”。从一粒“神奇的种子”,到全球首个水稻无人农场,再到“现代化海洋牧场一张图”……循着海洋的脉搏和泥土的芬芳,随处可见岭南大地农业的蓬勃生机。
8月26日,广东省加快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第五场专题会议(岭南特色现代农业专场)举行。多位院士、人大代表和企业家聚焦做强岭南特色农业,围绕现代种业创新、智能农机研发、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等关键议题展开深入交流,旨在通过科技赋能、政策支持和机制创新,破解发展瓶颈,为广东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农业产业体系注入新动能,一幅“高效、智能、可持续”的农业新图景正徐徐展开。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张姝泓、贾政
农林牧渔总产值位居全国前列
专题会议上,省人大农村农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李水华介绍了省人大常委会关于岭南特色现代农业的专题调研情况。调研组认为,当前,广东省岭南特色现代农业产业基础扎实、成效显著,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稳步推进,现代种业和农机装备经过数年努力,进展顺利、积厚成势;现代化海洋牧场工作机制加快形成,海水种业攻关取得重大突破、养殖装备全国领先。
2024年广东省农林牧渔总产值为9701.21亿元,位居全国前列。岭南特色农业是广东省的“金字招牌”,水果、蔬菜、肉类、水产品等多种产品产量位居全国前列。全省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营业收入1.63万亿元,培育农业龙头企业5507家,年营收规模近万亿元。
“粤强种芯”方面,种质资源保护利用能力大幅提升,全省收集保存农业种质资源36.8万份,保存种类和数量位居全国前列,建成农作物、畜禽、水产、微生物四大省级农业种质资源库。育成超级稻品种36个,占全国28%,育成畜禽新品种40个,约占全国15%,培育水产新品种43个,约占全国水产新品种总数的14%,10家(次)畜禽企业、12家(次)水产企业入选国家种业阵型企业,居全国首位。
“粤强农装”方面,农产品烘干设备及畜牧养殖机械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显著提升,2024年,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81.3%;华南农业大学突破无人化智慧农场关键技术,在全国15个省市建设30多个无人化智慧农场,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成效。
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方面,广东累计培育国家审定海水新品种18个,数量全国领先,在国内率先突破南海大黄鱼等人工繁育技术。海水鱼苗产量、虾苗产量等均连续7年稳居全国首位。截至2024年底,广东累计建成重力式深水网箱6073个,桁架类网箱13个;实施全国首创“标准海”供应,涉及海域超16万公顷;累计建设5个国家级沿海渔港经济区,总投资超70亿元;启动实施国家级金鲳鱼、生蚝、海鲈三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2024年广东海水养殖产量达376.83万吨,同比增长5.47%、增速创2011年以来新高,渔业经济总产值4718.25亿元,“蓝色粮仓”初见成效。
调研组建议,海洋牧场建设方面,尽快制定沿海市县“现代化海洋牧场一张图”,构建现代化海洋牧场养殖装备全产业链,支持建立“广东省现代化海洋牧场装备研究、生产基地”;种苗建设方面,加强“体系化”攻坚和“数智化”赋能,探索全链条全过程标准化生产;完善多层次保险保障体系,提升风险防控与行业支撑能力。
发力“智慧农业”与“种业创新”
站在会议当天设置的岭南特色现代农业成果展示专区前,全省11个市的海洋牧场建设成果、10个市的特色农业发展成效,以及高校科研单位和企业的创新成效悉数呈现在眼前。
在两株水稻模型前,华南农业大学校长薛红卫向记者透露,华农科研团队攻关20余年培育出节水抗旱稻,这一优良水稻品种根系发达,可少施肥、少用水,且能有力应对高温、洪涝等极端天气。
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农业大学教授罗锡文建议,广东要加强智慧农业关键技术的创新研发,包括数字化感知、智能化决策、精准化作业和智慧化管理;要加强智慧农业场景建设和提高应用水平,在种植业、养殖业中建设一批智慧农(牧、渔)场;要加强智慧农业人才培养,包括设立智慧农业本科专业、硕士和博士学位点,以及培养基层实用型人才。
中国科学院院士、华南农业大学研究员刘耀光多年深耕生物育种。他建议优化生物育种重大专项,聚焦智能设计育种、基因编辑、合成生物学等前沿领域,建立从种质资源保护到品种选育的一体化创新链,推动育种向智能化、精准化、高效化迈进。同时,进一步整合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资源,争创生物育种领域的全国重点实验室,支持建设大型表型组学平台和农业生物基因库,打造跨学科、跨单位的创新联合体,提升重大成果产出能力。
“种业是基础性、公益性产业,是投资大、门槛高、见效慢、周期长的事业,一般企业难以承担。”温氏食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裁黎少松结合企业实践提出建议。他认为,应当进一步优化政策环境,遴选重点育种企业,制定长周期、有重点的扶持政策,在资金、重大项目和人才引进培养上给予支持。
建设“现代化海洋牧场一张图”
近年来,广东全面建设海洋强省。广东海洋经济总量已连续30年居全国首位。如何持续绘好“海上新广东”的美好蓝图?
“广东是海洋大省也是海洋经济强省,打造‘广东海鲜’品牌,做强海洋牧场,极其必要。”专题会议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实验室(广州)主任张偲建议,推动“多规合一”,在国土空间规划中优先保障海洋牧场建设用海需求,建设“现代化海洋牧场一张图”以明确空间布局与安全红线。广东在气候、市场和产业基础上具备优势,建议以广州海洋实验室、湛江湾实验室、深圳大鹏湾国家级示范区为样本,探索深远海养殖规模化、集约化模式,为全国提供“广东方案”。
全国人大代表、广东海洋大学副校长宁凌表示,海洋牧场运营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和阶段性特征,其前中后期分别面临不同的痛点与挑战。前期应综合考量选址、品种、设施布局和种苗保障等关键因素;中期须系统应对种苗饲料供应、船舶维护、极端天气防范等现实挑战;后期则需有效处理市场价格波动、加工增值、冷链物流、市场拓展与品牌建设等关键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