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教育45年:全市学校数量从314所增至2987所

平地而起 跃上高地

广州日报 2025年08月27日 王纳

  深圳外国语学校学生进行接力比赛。

  学生开展篮球赛。

  学生喜欢的兴趣爱好课。

  深圳大学的美丽校园。

  6月29日清晨,深圳大沙河上热闹非凡。晨曦中,一艘艘赛艇如利箭般破水而出,在波光粼粼的水面上划出一道道优美的弧线。这是深圳西丽湖国际科教城X9高校院所联盟举办的赛艇联赛。此情此景,让人不禁感慨万千。1983年,深圳仅有1所高校;而如今,众多高校齐聚于此,展开一场场速度与力量的激烈角逐。

  站在河畔逐一细数,深圳大学、南方科技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天津大学佐治亚理工深圳学院、深圳理工大学等高校的代表队尽收眼底。曾经,大沙河只是一条污染严重、鲜为人知的小河道,如今它已声名远扬,甚至吸引了哈佛、牛津等名校的赛艇队前来续写泰晤士河上的百年竞技传奇。

  这正是深圳教育蓬勃发展的一个缩影。据统计,深圳各类学校由1980年的314所增加到2024年的2987所,普通高等学校由1983年的1所增加到2025年的17所。深圳教育实现了从农村教育到城市教育,再到现代化教育的历史性跨越。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王纳

  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轩慧 实习生熊心怡

  数说深圳

  基础教育:

  截至2024年,全市学校数量已增至2987所,在校学生278.68万人。

  2020—2024年全市投入中小学校建设经费近千亿元,新改扩建中小学校(幼儿园)809所,新增基础教育学位82.5万个,增量全国第一。

  截至2024年,全市优质公办中小学教育集团达91个,实现各区全覆盖。

  目前,深圳已开发了46个“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500条“行走的思政课”路线;2024年,全市学生体质优良率为66.46%,较2023年提升6.21%;全市已上线353家校外教育基地,组织开发覆盖500所学校的1200门校外实践课程。

  高等教育:

  2025年,深圳已拥有17所正式运营高校。

  2024年,全市高校7个学科进入ESI(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排名前1‰,48个学科进入ESI排名前1%。南方科技大学、深圳大学分别以新增10个博士点、9个博士点,位列全国第一、第二。

  全市高校立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067项,开展校企联合培养项目483项;校企合作打造了4个高等工程师学院和47个特色产业学院,建立了产教深度融合新机制。

  基础教育:全力建设 实现飞跃式发展

  1980年,深圳经济特区刚成立,全市仅有314所各类学校,在校学生仅6.5万人。到2024年,学校数量跃升至2987所,在校学生人数达到278.68万人。

  面对人口快速增长带来的学位压力,深圳自2020年起实施“百万学位建设计划”,将学位建设作为“头号工程”全力推进。

  今年5月底,红岭教育集团红树林实验学校顺利封顶。该校办学规模为72个班,可提供3000多个学位,建成后将成为福田区规模最大的九年一贯制学校,进一步缓解周边地区的学位紧张问题。红树林实验学校只是深圳学校建设的一个缩影。2024年,全市新改扩建幼儿园、中小学校160所,新增学位18万个,还通过多种方式新增托位4.9万个。近五年来,全市新增基础教育学位82.5万个,超过“十二五”“十三五”期间全市学位建设的总和,增量位居全国第一,初步构建了超大型城市规模更大、更加均衡、质量更高的基础教育学位保障格局。

  “上得了学”只是起点,“上好学”才是深圳教育的追求目标。深圳通过《公办中小学集团化办学实施方案》,积极推动集团化办学,确保新建学校“办一所、优一所”。截至2024年,全市优质公办中小学教育集团达91个,实现了各区全覆盖,形成了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机制。在市教育局的精心规划下,深圳基础教育正朝着更优质、更均衡、更多样化的方向稳步迈进。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从2024年春季学期开始,深圳779所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课表发生了显著变化:体育课成为学生们“天天见”的“主课”。深圳市全面推行“每天一节体育课”,旨在增强学生体质。为保障这一政策的实施,深圳市大力推动学校体育场馆的改扩建,三年间全市义务教育学校体育场馆总面积增长近一倍。

  这一举措得到了姚明的高度赞赏。今年4月,姚明在深圳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小时候被占用最多的就是体育课,现在有这么一种制度保障,我希望我们的孩子能享受到体育课所带来的欢愉。”

  随着“每天一节体育课”的全面实施,学生们的身体素质得到了明显提升。2024年,全市学生体质优良率达到66.46%,较2023年提升了6.21%。

  2024年秋季开学,深圳部分义务教育学校为学生增加了半天特别的课程安排——单双周轮流进行半天校外课、半天阅读课,开展“每周半天计划”试点。走出教室,学生们走进校外教育基地,在科学馆探索自然奥秘,在实验室进行动手实验,在阅读课上沉浸于书海之中。自试点以来,这一计划迅速在全市引发了参与热潮,成为师生、家长纷纷称赞的“教育新名片”。有参与试点的学生兴奋地说:“在没有‘天花板’的地方上课,我们不想下课!”

  据了解,深圳正以“万物为教材,世界作课堂”为理念,以基地资源建设为抓手,启动“三个一千”建设行动,即建设1000个校外教育基地、1000个“一校一馆”、1000个“社区科学小屋”,打造“15分钟青少年科学教育服务圈”。目前,已上线287家校外教育基地、233门校外教育课程,全市近200所学校、7.5万多名学生参与其中,深圳学子正朝着“脸上有笑、眼里有光、身上有汗”的美好教育图景大步迈进。

  高等教育:为“科创之城”打下坚实根基

  1983年,深圳经济特区成立仅3年,特区的第一所大学——深圳大学开始招生。到2025年,这座创新之城已拥有17所正式运营的高校。这一数字的背后,彰显了深圳对人才与创新的强烈渴望。

  如今,西丽、大运、光明3个大学城在深圳的三个方位构建起知识创新高地。河套学院、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等一批“国字号”重大平台纷纷落地深圳。西丽湖国际科教城X9高校院所联盟推动全市高校之间、高职与应用技术型大学之间实现课程互选、学分互认,职业院校在国内率先建立“职技融通”双轨人才培养、五年长学制培养等新模式。

  深圳高校的吸引力不断增强,考生们纷纷用“脚”投票。2025年,深圳多所高校扩大了招生规模。深圳大学招生总计划达7060人,南方科技大学在全国计划招生1397人,均比去年有所增加。深圳职业技术大学计划招生总规模达10568人,其中本科招生计划1268人,招生计划连续实现翻倍增长。新高校的发展更是不遑多让,如深圳理工大学面向广东、内蒙古、浙江、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四川8个省和自治区开展本科招生,计划招收360人。

  在学科建设上,深圳高校紧密对接产业需求。深圳大学今年新成立人工智能学院,下设人工智能(IEEE荣誉班)、人工智能两个本科招生专业。南方科技大学新增人工智能和口腔医学两个本科专业。而在深圳理工大学,所有本科生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大类统一录取,大二开放所有专业自主选择,包括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生物技术、神经科学、药学、生物医学工程、合成生物学。

  深圳高校为何如此受欢迎?一方面,深圳高校在预算投入、学科建设等方面表现出色。2024年,深圳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中,教育支出安排数较2023年执行数提高103.2%,达1033.7亿元。截至2024年,全市高校7个学科进入ESI(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排名前1‰。

  另一方面,深圳高校拥有独特的创新创业环境,被上市公司“包围”。站在深圳大学校园内,腾讯、大族激光、中兴等200余家上市公司尽收眼底,它们共同为深圳学子构建了一张专属的创新创业网络。建校40多年来,80%的深大毕业生扎根深圳,校友创办的世界级领军企业引领着我国互联网产业、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每年还孵化新增创业企业过百家。哈工大深圳校区累计培养了3.3万余名学生,超60%的毕业生在粤港澳大湾区就业,该校历届毕业生创办企业达百余家,89%为科技型企业,85%在深圳创办。深职大与500强企业或行业领军企业共建特色产业学院,校外实践教学基地达496个。

  面对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深圳市积极拥抱新技术,探索构建全链条人工智能教育应用新模式、新场景,打造人机共育新样态。深圳出台实施教育人工智能先锋城市建设行动计划,加强教育算力资源保障,构建教育专有数据集,孵化教育行业大模型。同时,建设100所人工智能实验校,探索智能技术教育应用典型案例。

  2025年6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深入推进深圳综合改革试点深化改革创新扩大开放的意见》,明确支持深圳探索符合超大城市特点的专业型、“小而精”高校办学模式。这为深圳高等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

  在这片充满活力的土地上,教育成为深圳这座“科创之城”坚实的根基。

  

广州日报深圳新闻SZA10平地而起 跃上高地 王纳2025-08-27 2 2025年08月27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