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活力珠海,已成为宜居宜业的幸福之城。

港珠澳大桥经贸新通道聚力成势。

国产水陆两栖大飞机AG600在珠海进入量产阶段。
风起云涌,潮起珠江!
今日,珠海经济特区迎来建立45周年纪念日。45载沧桑巨变,珠海已从曾经“一条街、一盏红绿灯、一家百货商店”的边陲小镇,变成现代化海滨城市——地区生产总值从1980年的2.61亿余元,增至2024年的4479.1亿元,增长约1715倍。
45年前,珠海以“摸着石头过河”的勇气、“杀出一条血路”的决心,为中国改革开放探路。45年来,珠海用一个个“首创”“率先”,书写着改革开放的“珠海奇迹”。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蒋幸端、陈治家
“珠海样本”为全国改革开放探路
1980年,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春风,珠海以“经济特区”之名登上历史舞台,成为先行先试的“试验田”和“排头兵”。
45年来,“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是珠海经济特区筚路蓝缕、披荆斩棘,取得历史性成就的重要法宝。从经济特区建立初,珠海地区生产总值从1980年建立时的2.61亿余元,增至2024年的4479.1亿元,增长约1715倍。
过去45年,作为经济特区的珠海,在我国改革开放历程上写下了多个“首个”“率先”。创办全国首家“三来一补”企业香洲毛纺厂,在全国首次实施“百万科技重奖”,举办中国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率先推出土地管理“五个统一”、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八个统一”、环境保护“八个不准”、以集成式改革推动“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加力提速等改革举措,设立首个跨境工业区,在全国率先实现12年免费教育……一个个“珠海样本”是珠海为中国改革开放探路的印记。
近日,珠海市召开全市海洋经济工作会议暨“海上新基建”部署推进会。围绕“在全国率先打造支撑海洋发展基础体系”的目标,珠海将聚焦产业海洋、科技海洋、民生海洋、生态海洋、平安海洋五大领域,谋划推动海洋经济暨海上新基建项目108个,总投资1100.1亿元。其中,允许无居民海岛使用权流转是以制度创新终结资源僵化的破局之策,这是“珠海样本”为全国改革开放探路的又一生动案例。
当好改革“排头兵”,厚植沃土聚英才
牢记“勇当改革开放排头兵”的使命,珠海创新推出集聚人才措施,企业纷至沓来,人才蜂拥而至,科技创新“枝繁叶茂”。
1989年,浙江绍兴电力职工陈利浩怀揣100元,带着科技成果到珠海推广,五年后珠海市委市政府“科技重奖”奖给他个人100万元。很快,全国各地问询的信封像雪片一样投向珠海,一批有实力的科研机构和企业集团也闻风而动,南下珠海。珠海率全国之先百万元科技重奖头3年,2.3万名科技人员、800多名海外留学人员要求到珠海,5000多人次携400多项科技成果来珠海洽谈合作,吸引投资8亿多元。
聚集天下英才,根植在珠海的血液里。2025年,珠海以人才为笔、创新为墨,大力推进实施“百万英才汇南粤”行动计划。其中,珠海推出新来珠海青年人才住房“一免两减”政策措施,搭建全国综合力度最大的青年人才住房保障体系,力求让青年人在珠海“居住无忧”“创业无忧”“成家无忧”。从“百万重奖科技人才”横空出世,到全国首部人才开发地方性法规的出台,再到实施“珠海英才计划”,珠海把“重视人才”刻在特区基因里。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2021年6月,中国科学院院士张旭组建广东省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彼时还在复旦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担任助理研究员的环宇翔带着过硬的科研能力加入研究院。在短短一年半的时间里,环宇翔所在的团队就研发出了全球首颗12英寸巨型类脑计算晶圆芯片,并在2024年成功研制了首台100亿神经元算力的类脑智能超算。
越来越多人才汇聚珠海。去年,珠海新引进各类人才约7万人、全市人才总量超90万人,国家和省重大人才工程入选人数创历史新高,获评2024年全国人才友好型城市。
科技创新引领,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珠海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如今,传统产业“发新芽”,新兴产业“长成林”,“海陆空”齐头并进,现代化产业体系正加快构建。
“中国航展”和“亚洲通航展”双航展平台也成为珠海角逐“空天经济”新赛道的直接助力。相随而来的,是与“空天经济”相关的企业、资金和人才。
今年4月,“珠海造”国之重器——国产大型水陆两栖飞机AG600获市场“准入证”,并将在位于珠海的广东航空产业园实现量产。同时,全球首条eVTOL跨海跨城航线、首条琼粤跨省通航货运航线相继在珠海首飞成功,全国首条海岛公共物流无人机配送航线开辟,低空经济行业头部企业循声而来……珠海“天空之城”加速成型。
珠海从“海洋大市”向“海洋强市”迈进。今年上半年,全国首个现代化海洋牧场“标准海”样板区建成投产;“格盛1号”第一批成功规模化试养的章红鱼顺利起捕;全球首艘水体自然交换型深远海养殖工船“湾区伶仃号”顺利下水……现代化海洋牧场全产业链正加快形成。全球首艘智能型无人系统母船“珠海云”号圆满完成深海科考任务,全球首艘高速可潜无人艇“蓝鲸号”珠海下水……围绕新定位,珠海紧抓下一个万亿海洋“风口产业”,在顶层设计上试图打通海洋一二三产业,走出自己的新海上发展之路。
人工智能时代,珠海前瞻布局“云上智城”,通过产业创新、科技创新和场景创新“三新融合”,聚焦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集中发力、精耕细作,打造具有珠海特色的产业生态……近年来,珠海全力推进广珠澳科技创新走廊建设;聚焦做大做强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与健康、智能家电、装备制造、精细化工等主导优势产业,瞄准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绿色能源、现代海洋经济等产业新风口,大力培育新质生产力,着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从特区到湾区,珠海续写改革传奇
全国揽货,珠海聚集,发往港澳,通往世界。这是珠海经济特区改革开放的又一亮丽图景。
在港珠澳大桥通车后,珠海成为内地唯一与港澳同时陆路相连的城市。各项通关改革政策,赋予粤港澳大湾区互联互通新的活力。珠港机场合作持续深化、“经珠港飞”客运服务等接连落地,粤港澳物流园、空港国际智慧物流园、高栏港综合保税区等重要节点在港珠澳大桥延长线上串珠成链……港珠澳大桥经贸新通道聚力成势。
一桥连三地,港珠澳大桥成为目前三地居民“北上南下”最热门、最便利的通道之一。截至今年上半年,自大桥开通以来,海关共监管经大桥口岸进出境车辆超1719万辆次、进出口总值超11538亿元。其中,今年上半年,经港珠澳大桥珠海公路口岸进出境车辆330万辆次、进出口总值143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9.3%和34.6%。对东盟进出口总值超230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66.2%。外贸发展劲头强劲,活力十足,货物通达全球230多个国家和地区。
从特区到湾区,珠海,正在加快打造粤港澳大湾区重要增长极、珠江口西岸核心城市,努力建设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城市样板。
珠海全力支持服务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纵深推进新阶段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加快推进广珠澳科技创新走廊建设,发挥澳珠产学研创新联盟作用,更好汇聚创新资源。发挥“一桥连三地”优势,深化港珠澳大桥经贸新通道建设,加强现代服务业合作,在科技、金融、商贸、文旅等领域谋划更多新平台新项目,推动港珠澳协同发展。
广东省赋予珠海经济特区珠江口西岸核心城市的重要定位。为加快珠西一体化发展,珠海编制珠西都市圈一体化建设三年行动方案、跨区域重大合作项目清单,谋划在珠中江交界区域建设珠西都市圈城乡统筹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以高新区全域为核心打造珠西科学城。
推进城乡融合、区域协调、陆岛统筹发展,“百千万工程”取得明显进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前瞻布局未来产业,做大做强海洋经济,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从“制造”到“智造”,珠海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45年风云激荡,新征程催人奋进!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为契机,珠海将45年开放基因与南海之滨的禀赋相融,加快打造活力之城、创新之城、美丽之城、共富之城,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珠海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