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伍仞、张青梅 通讯员穗卫健宣
会“读心”的大模型辅助诊疗精神心理科疾病、AI辅助诊断提升基层癌症筛查能力、打造患者的“数字孪生智能体”让大数据读懂患者临床状况全貌……日前,2025广州医疗与健康产业博览会“AI医疗与大数据创新应用大会”举行。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医院、企业分别分享了多个AI在广州卫生健康领域中的实际应用。
在圆桌讨论环节,中国科学院院士侯凡凡与政府相关机构代表、医院“掌门人”以及人工智能头部企业的技术专家们,围绕AI政策与产业协同以及AI在专科诊疗、妇幼健康领域、慢性病管理中的应用进行了多轮讨论。
院士分享大模型调整经验
“这是一个新事物,我们的医务人员准备好了吗?”侯凡凡院士用“未来最亲密的伙伴”来形容AI技术,认为医务人员需要加强学习,才能跟AI技术共同发展。她提出,建立医疗大模型的前提是建立高质量的医疗数据库。今年5月,由国家肾脏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牵头,汇聚全国30余家三甲医院专家的智慧共同开发的“慢性肾脏病综合管理大模型——智肾”大模型,除了学习国内外几乎所有的关于慢性肾脏病综合管理的文献,还学习了中国肾脏病大数据库里面几千万优质病例。
为什么要专门让大模型学习本土病例?侯凡凡院士举例,“慢性肾病患者可不可以吃皮蛋瘦肉粥,大模型答不出来。因为它无法区分皮蛋和鸡蛋,不清楚皮蛋的营养成分是否有变化。所以,一定要根据中国人的习惯或地域性的习惯来进行调整。”正是基于中国肾脏病大数据库,“智肾”大模型的本土性得到了大大加强。
侯凡凡院士也谈到了AI应用在临床应用中的验证问题。对此,广州医科大学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副院长吴强表示,AI技术在进入临床之前,要经过多中心的验证,准确率、有效性达到一定比例后才铺开,并定期回顾运行效能。
发布精神健康大模型
当前,我国精神健康服务面临多重难题:诊断一致性待提升、资源分布不均、早期识别机制薄弱、患者就诊依从性低,叠加患者症状表达不清、医生工作负荷重、医疗系统整合度低等问题,亟须多方协同的智慧化解决方案。
在AI医疗与大数据创新应用大会上,同场举行了“惠爱精神健康大模型”发布会。该大模型由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携手多家公司,深度融合医学专业与前沿科技共同研发推出。
此次四方合作形成“技术互补、优势叠加”格局:神州医疗作为核心技术支撑方,推出全栈国产化DHC医疗多模态大模型与基础模型医疗推理引擎,实现“医学知识深度×通用智能宽度”突破;华为提供全国产化底层技术支持,从硬件到系统保障大模型稳定运行与数据安全;中国移动则基于海量真实咨询场景,研发自然流畅的AI心理支持功能、危机干预模块及自杀风险识别系统,提升服务共情度与危机应对效率。大模型同时以“多引擎架构保障兼容性、专家团队夯实权威性、本地化部署筑牢安全性”为三大支柱,确保服务质量与数据安全。
未来,四方将持续深化合作,推动“惠爱精神健康大模型”赋能精神专科多场景建设,助力全生命周期心理健康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