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山1号”

“台山1号”丰收。

2025年5月27日,全球首艘自航式水体自然交换型养殖工船“湾区伶仃”号在广东江门成功下水。黄丕康摄
一线调查·广东海洋经济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黄文生(除署名外)
本月15日至17日,第二十三届南海(阳江)开渔季活动在阳江市海陵岛举行。其间,“海陵岛一号”生态化海洋牧场创新园项目启动。该项目以科技为桨、生态为帆,致力于打造集智能化养殖、生态修复、高值化加工、品牌化运营、文旅化融合于一体的现代海洋牧场标杆。
2024年11月印发的《广东省现代化海洋牧场发展总体规划(2024—2035年)》提出,要以践行大食物观、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建设“蓝色粮仓”,引领中国式现代化海洋渔业高质量发展为目标,探索走出一条具有广东示范、中国特色、国际影响的现代化海洋牧场科学发展之路。记者在南海(阳江)开渔季活动现场了解到,2024年,广东省海水养殖产量376.83万吨、同比增长5.47%,增速创2011年以来新高,其中海水鱼养殖产量达97.54万吨,占全国产量的近一半。
据了解,广东深远海养殖装备技术全国领先。升降式桁架式网箱、漂浮式动力定位养殖工船等一批新型智能装备相继下水;无人智能养殖投喂船、水下机器人、投喂无人机等行业关键技术设备投入实测应用。累计建成重力式深水网箱6517个、全国第一,桁架类网箱15个、全国第三;下水投产9个大型桁架式网箱养殖平台,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初具规模。现在,请跟随记者一起来看看广东神奇的海工重器——“蓝色粮仓”。
新设备诞生:
“浮圈”挂渔网深海养鱼
在广袤无垠的南粤海疆,一场向海图强的蓝色变革正在加速推进。曾经,广东沿海的海水养殖多依赖浅海滩涂的简易浮标和网箱,随着近海养殖规模的无序扩张,生态环境问题频出,推动海水养殖向深远海发展迫在眉睫。在此背景下,一系列先进的养殖装备应运而生。
重力式深水网箱成为近海养殖升级的第一步。从外观上看,这种网箱从海上俯瞰是一个巨大的圆形塑料浮圈,下面挂着渔网,一个周长90米的网箱通常能养约10万斤鱼。相比传统鱼排,它结构更稳固、材料更先进,且设置在流速快、水质优、生态容量大的海域,鱼类发病少、用药少,养殖数量和质量都得到显著提升。如台山上川岛附近海域成功下水布设了广东省现代化海洋牧场首批共30口“加强型重力式深水网箱”,提升常规重力式网箱抗风浪能力40%以上,实现了专业海洋工程技术与海洋养殖技术的深度融合,为广东省大规模投产新型抗风浪网箱提供了新的理论探索与技术储备。
设备升级优化:
科技含量、生产效率双提升
记者了解到,随后,抗风浪性能更强的桁架式网箱及养殖平台成为行业新宠。2022年4月,湛江首个深远海养殖平台“海威1号”在雷州市覃斗镇流沙湾海域启用。该平台采用桁架式结构设计,外部框架由圆形钢建造、受力面小,四角锚泊定位,在建成不到两个月就经受住了十四至十五级台风的考验。不同于传统塑胶渔排,“海威1号”吃水更深,抗风能力达15级,实现科技含量、生产效率双提升,彻底颠覆传统养殖模式。随后,“海威2号”也于次年6月启用,成为当时广东已投产的规模最大的深远海养殖平台。在“海威2号”上,通过搭载的智能化养殖管理系统,能完成自动投饵、在线监测等工作,节省了大量人工成本,标志着广东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提速。
湛江还涌现出众多各具特色的先进平台。作为大型智能养殖平台,海上养殖装备“巨无霸”半潜锚泊桁架式智能养殖平台“恒燚1号”为鱼类提供了广阔的生存空间。在这里,水下传感器能够将水质、流速、浪高等环境数据以及鱼类生长状况实时传输至智慧渔业指挥中心。据了解,“恒燚1号”定位是深远海养殖,选择生产周期相对较长、后期生长速率较快的鱼种,与近海养殖户形成错位竞争。
2024年6月底,珠海首台正式产业化运营的现代化海洋牧场装备“格盛1号”交付使用,采用半潜桁架结构,稳固又灵活,能抵御海上强风浪。其面积相当于7个篮球场,完全上浮时相当于5层楼高,养殖水体达3万立方米,一次性可养450—600吨鱼。这座海上重器科技感满满,不仅能全天候供应绿色电能,还配备5G智能渔业管控系统,可24小时进行水文、水质及气象探测,海水淡化、污水处理等设施完备,无人机起降平台实现精准投喂。
2025年4月28日投放的“伶仃牧场1号”同样引人注目。该网箱长96米、宽47.8米、高18.5米,养殖水体6万立方米,可抵御50年一遇极端海况。它搭载智能化管理系统,具备近海拖航移动、自主升降沉浮、定时定量自动投喂、智慧渔业养殖监控、网箱集群安全监控等超智能化功能。
“蓝色粮仓”逐个看:
“海陵岛一号”
下潜深度可超8米
项目一期选址海陵岛南侧海域,预计占用海域19.8公顷,将建设大型半潜式桁架养殖平台。该平台长82米、宽36米、高21.5米,型深15米,包围养殖水体约4.4万立方米,集成智能投喂、环境监测、病害预警等先进系统,可实现渔业养殖集约化、智能化、绿色化。项目投产后预计养殖量达1700吨,年实现产值近5000万元,带动全产业链产值超2.5亿元。
项目二期规划用海面积173公顷,将试点升降式重力网箱,下潜深度可超8米。二期项目预计年产量约10000吨,年均产值预计达3.8亿元。
据了解,“海陵岛一号”生态海洋牧场创新园以“多要素集成、智慧化感知和工程化运行”的模式搭建海洋养殖装备的“蓝色创新高地”和“海上生态综合体”,为全省乃至全国提供可推广、可复制的生态化海洋牧场建设“阳江样板”。
据了解,该项目还是一个农文旅融合的典型样板,未来通过无人机、海钓等相关旅游类产业,使海陵岛的整个旅游行业增加更多的业态,提供更丰富的旅游产品。
“台山1号”
一天收获50吨鮸鱼
去年3月14日,大广海湾现代化海洋牧场半潜桁架式养殖平台“台山1号”下水。
“台山1号”是江门首座现代化养殖平台,同时也是省内首个入级中国船级社(CCS)的大型养殖装备。该平台设计精良、功能齐全,总长103米,总宽31.5米,型深12米,设计吃水10米,养殖包围水体约3万立方米,采用单点系泊,网衣独立悬挂、低舷无障养殖操作配套等技术,集当前海工装备制造、深海养殖领域的前沿智慧与领先技术于一体,具有出色的抗风浪性能。
自2024年10月1日起,约10万尾具有更强耐受力和免疫能力的鮸鱼良种被分批投放到“台山1号”进行养殖。这批良种是中山大学—台山海洋发展优势种业与智慧养殖联合研发中心为台山海洋牧场培育的适养良种。 经过精心养殖,鮸鱼幼苗已在“台山1号”深海海域茁壮成长至7.5公斤。今年初,一天就收获了50吨鱼,存活率达100%。
“湾区伶仃”号
8万立方米的“水下宫殿”
5月27日,全球首艘自航式水体自然交换型养殖工船“湾区伶仃”号在江门成功下水,标志着我国深远海养殖迈向“科技牧海”新纪元。
“湾区伶仃”号深海养殖工船规模宏大,总长155.8米,型宽44米,型深24米,最大吃水深度达20米,堪称“养殖航母”。与一般渔船不同的是,“湾区伶仃”号水下部分并非封闭结构,而是由15根方形立柱,拼砌成一个“水下宫殿”。通过挂设渔网,隔出12个独立的养殖舱室,可同时开展多种鱼苗养殖,极大地丰富养殖类型。
整船拥有近8万立方米的养殖空间,水量相当于32个标准游泳池,为鱼儿提供了广阔的自由游动空间,提升鱼苗活力和鱼肉品质。“湾区伶仃”号建成后,可年产5000吨鱼。
“湾区伶仃”号采用了先进的全电推进系统,拥有20千瓦的风力发电系统,能够满足静态养殖时的用电需求,助力船舶行业绿色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