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市民在咨询公租房相关问题(资料图片)。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南沙)医院。

SHEIN(希音)商家培训交流中心。

珠江两岸美景(资料图片)。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方晴、贾政
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骆昌威、苏俊杰、陈忧子、李波
在波澜壮阔的中国式现代化历程中,五年,是记录社会经济发展变迁的特殊标尺——人们既能从中感受经济发展、政策落地与民生诉求的变迁,又能观察城市的蝶变、个人命运的流转。
从1953年新中国开始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到2025年“十四五”规划收官,一个又一个五年中,中国正在创造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就研究吸收网民对“十五五”规划编制工作意见建议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广泛深入地察民情、听民声、汇民智,凝聚起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大合力,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面向下一个五年,最近一个月,广州市“十五五”规划编制工作正加速有序展开:
7月21日,广州市发展改革委打开“键”言路,通过网络平台开展“十五五”规划建言献策活动。
7月25日,广州市召开“十五五”发展规划专家委员会咨询会议,重庆市原市长黄奇帆、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原副主任杨伟民,以及深耕宏观经济、区域发展、人工智能、人口发展等各领域的多位专家开展了一场顶级“头脑风暴”。
同时,广州开展“广泛凝聚共识、多方听取意见”六大行动,以更系统的机制、更细致的分工,为市“十五五”规划编制开门问策、汇集民智、凝聚共识。
环环相扣的行动旨在探寻下一个五年规划的“最大公约数”——让每个领域都能在其中锚定前行的目标,每个人也都能从中看见奋斗的方向,凝聚起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广州实践的强大合力。
“十五五”规划,为何如此重要?
五年规划,是读懂中国发展奇迹的一个重要视角。
从“一五”计划首次大规模、有重点进行工业建设,到“九五”期末人民生活总体达到小康,再到“十四五”规划期间中华大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每隔五年,我们都会回首审视过去五年发展道路,校正航向,远眺未来五年乃至更长远十五年,孕育蝶变。正是一个个紧密衔接的“五年”,串联起新中国70余年发展史上的壮阔愿景。
观大势方能谋长远,谋长远更需布全局。“十五五”时期,是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一程”,以五年规划为引领,科学应对百年变局下的风险挑战,精准破解发展中的瓶颈,对于全面落实党的二十大战略部署、稳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对于肩负着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重任的广州来说,科学编制“十五五”规划的分量更显特殊。
从国家战略维度看,广州“十五五”规划要继续立足“国之大者”,肩负起老城市新活力、“四个出新出彩”、“排头兵、领头羊、火车头”的使命。同时,也要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等国家战略任务中展现更大作为。
从城市目标维度看,广州“十五五”规划的每一次落笔都关乎长远,无论是2035年实现“再造新广州”宏伟目标,还是2049年建成中心型世界城市的远期蓝图,都需要广州在“十五五”收官时的2030年,筑牢坚实基础、积蓄奋进动能。
从发展阶段维度看,广州“十五五”规划要承担新使命、解决新问题。作为经济体量超过3万亿、GaWC排名全球第22位的世界一线城市,如何打赢产业转型的攻坚战、答好科技创新的必答题、啃下城市更新的硬骨头?这些课题既无现成经验可搬,也无固定规律可循,唯有凭“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气魄,在实践中蹚出一条兼具中国特色、广州特点的现代化发展新路子。
面对没有先例的考题、充满变数的征程,唯有以更高站位的科学规划为指引,将挑战转化为跃升机遇,也更需要广开言路、广纳群言、汇聚众智、破解难题,为未来赢得先机与主动。
面向“十五五”,如何开门编制规划?
在市“十五五”发展规划专家委员会咨询会议上,7位专家先后发言。
“在广州‘十五五’规划中将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广州作为城市发展目标。”
“广州可以通过政府营造环境,培育千千万万的市场主体,形成专精特新企业、瞪羚企业和独角兽企业成长的土壤。”
“希音带动了全产业链出海,是广州打造平台贸易的示范,要复制推广‘希音模式’的平台贸易,形成新的贸易方式。”
“广州可在消费型服务业中挖掘新增长点,通过完善文化、体育、健康等领域的供给体系,释放内需潜力。”
……
专家们开门见山、直奔主题,既谈规划大思路、发展大方向之判断,也提领域深洞察、实操细方案的建言,不回避城市发展痛点,也挖掘广州潜能优势,各个问题、各条建议都有着翔实的数据分析和案例佐证。时长4小时的会议上,没有客套话,全是“硬骨头”。
细看这份专家名单,既有深耕中国经济治理领域的实干派理论家,也有6次参与国家五年规划编制的“老规划”,还有专注不同领域的学者专家。激荡顶级“头脑风暴”,只为擘画未来五年的广州的样子。
广州“开门编规划”,不仅着力凝聚各方专家智慧,也在广泛听取市民建议。
“广州‘十五五’邀您来献策!”“你的金点子,可能就是城市明天的样子!”7月21日,这些信息在广州市民手机上刷屏——市发展改革委启动广州市“十五五”规划建言献策活动,向社会各界分类征集规划编制的意见和建议,活动开展月余就收到2500多条意见建议。
实际上,“民有所呼、策有所应”是广州规划编制的常态。回溯“十四五”时期,广州就曾通过“我为广州‘十四五’规划建言活动”收集意见建议,多条意见建议被吸纳至“十四五”规划纲要。
与5年前相比,本次“向民问计”不仅收到建言数量提升,还在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发展、科技创新等板块基础上,新增了“人才发展”“城市国际化”建言板块,并将社会民生细化至就业、收入、教育、医疗、生育、养老、住房、社保,充分听取群众各方面、多层次的诉求。
从目前征集到的意见建议细分领域看,社会民生热度最高,其次是城市规划建设治理、产业发展、粤港澳大湾区;从具体内容看,既有聚焦国家战略的宏观思考,又有关注民生问题的微观实践,把顶层设计和问计于民统一起来。
“设立跨境产业投资基金,支持港澳青年在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领域创业,打造大湾区产业协作标杆。”
“建议探索‘科研经费包干制’‘技术入股递延纳税’等政策创新,简化科技成果转化流程。”
“在南沙、黄埔等新区新建优质中小学和三甲医院分院,解决教育医疗资源不均衡问题。”
“加大保障性住房供给,在地铁沿线规划建设人才公寓和共有产权房,降低新市民落户居住成本。”
……
来自企业、高校、社区一线的意见建议,如星火聚焰,为规划编制提供了有益参考。市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将认真整理并研究意见建议,在编制“十五五”规划时参考吸纳。
六大行动,如何让蓝图“望远”又“落细”?
而“六大行动”的开展,更是将这种“问计于民”的实践从“常态”推向了“系统”,为“开门编规划”搭建起更完善的框架——它既包含如专家委员会咨询会议这类专业性、前瞻性的智库献策,也涵盖像网络建言献策活动这类广泛性、普惠性的基层问计,旨在让规划之笔在画出未来蓝图的同时,也在其中勾勒出汇聚民意民智的“同心圆”。
“望远”之道,在“请进来”与“走出去”中锚定方向。规划编制需先立战略高度,广州通过组建专家委员会、开展课题研究与专题授课,邀请顶级智库“把脉问诊”,剖析发展痛点,前瞻未来机遇。同时强化“走出去”,与周边城市加强衔接协作,与港澳“超级联系人”加强对接沟通,并赴国内主要城市调研取经,跳出“闭门造车”局限,让规划始终与国家战略同频、与时代趋势同步。
“落细”之要,在“广覆盖”和“深对话”中汇聚民声。“六大行动”并非表层化的流程设计,而是通过26项具体工作构建起覆盖全群体的意见征集网络:既吸纳战略科学家对科技攻关方向的研判,也面对面倾听企业负责人对产业政策配套的诉求,更回应老街坊对社区养老、教育医疗等民生设施的期盼,让更广泛、更一线、更深度的声音通过制度化的渠道汇入规划编制环节。
闭环机制,让“民声”真正转化为“民生”。《方案》明确,所有意见都要通过专家发言要点、访谈实录、民意报告等形式,呈报市委、市政府,抄送规划编制相关专班。各区拟纳入国家、省、市“十五五”规划的重大项目、重大政策、重大牌子、重大平台等,也要汇总形成清单,确保基层意见能转化为具体规划内容。这种机制确保了基层呼声、民众心声“听有所用”,让“问计于民”真正落地为“施政为民”。
从向专家“问策”、向市民“问需”、向网民“问计”,到以“六大行动”机制广开言路……广州让各方参与规划编制的渠道更广、程度更深。它昭示了一个道理:规划的意义不仅在于勾勒未来,还在于凝聚共识——当千万人对城市的期待汇入同一张蓝图,当国家战略与地方实践找到契合点,这样的规划必然有更持久的生命力。
“十四五”收官在即,“十五五”蓄势待发。这份承载着广州未来五年发展方向的蓝图,正通过一次又一次的意见征集、一场又一场的智慧碰撞,变得愈发清晰、愈发厚重。上下同心,集智勠力,积跬步至千里,广州定能以这份凝聚共识的规划为指引,以更大的确定性对冲外界的不确定性,扛起经济大市挑大梁的政治责任,在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征程中,继续书写属于这座城市的辉煌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