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管技术做“减法”
术后康复做“加法”

广医一院何建行教授入选2025年全国“最美医生”,以无管微创技术引领外科革新
广州日报 2025年08月21日 翁淑贤

  何建行带领团队完成自主呼吸麻醉下的肺移植手术(图片由医院提供)

  何建行

  8月19日是第八个中国医师节,中央宣传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向全社会公开发布了2025年“最美医生”,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以下简称“广医一院”)国家呼吸医学中心主任、胸外科学科带头人何建行教授入选。

  “在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的今天,小切口已不再是现代外科主要的技术挑战,我们应有更高的追求。”扎根临床四十载,何建行从胸外科领域起步,以患者需求为导向,带领团队持续探索,从大切口到微创胸腔镜,再到更精准的病灶切除,不断整合多学科和医工前沿技术,创新理念和术式,以“更小的创伤、更快的康复”为目标,一步步丰富微创技术的内涵,构建起以“高精度病灶切除”与“强化器官功能保护”并重的无管微创外科体系,在胸外科成功应用后又逐步在器官移植、泌尿外科、骨科、心脏外科、妇科等外科临床实践中取得创新突破。

  为了使技术创新惠及更多患者,何建行带领团队发挥国家呼吸医学中心的带动引领作用,将无管微创等技术辐射到基层医疗机构,实现优质医疗资源下沉。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翁淑贤 通讯员梁博、韩文青

  何建行

  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国家呼吸医学中心主任,广州呼吸健康研究院院长

  获得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模范教师、国家杰出医师、全国“最美医生”等多个荣誉称号,以及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国家创新争先团体奖、国家创新争先个人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中华医学进步奖一等奖等多个奖项。

  “无管不是为了炫技,是为了让患者少受罪、早康复”

  几年前,一名来自湖南的戏曲表演艺术家不幸查出早期肺癌,当地医生建议她手术根治。但一想到手术还要切开气管插管,肺叶切除后肺功能可能明显下降,轻则影响呼吸控制和气息运用,破坏修习多年的唱腔韵味,重则可能让她的艺术生涯画上句号,她陷入两难中。

  听说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胸外科有项无管技术已经在临床应用,她南下广州找到何建行,见面便问:“何教授,术后我还能重返舞台吗?”

  “放宽心,我们会尽量想办法帮你。”何建行的眼神中透出的坚定让她感到安慰。

  何建行深知,这位艺术家不仅需要手术根治疾病,同时更看重那副关系到她艺术生涯的“金嗓子”。他决定做“减法”——为这名艺术家制定了个性化的无管微创手术方案,对病灶做尽量小范围的精准楔形切除,同时避免了气管插管对声带的潜在影响。术后,这位艺术家无须经历漫长的卧床煎熬,当天就能下地。术后当晚,何建行去查房,她特别高兴,当场就唱了一段花鼓戏。

  另一位31岁的患者阿玲(化名)被复杂心脏病折磨了16年,7次手术都未能解决问题。心脏移植是唯一希望,但她合并“易栓症”,传统插管麻醉风险极高。在何建行的指导下,该院心脏外科、器官移植科、胸外科、麻醉手术科、重症医学科等多学科团队专家多次会诊讨论,决定采用无管自主呼吸麻醉技术完成移植。术后半小时,阿玲便清醒过来,医生为她撤除了喉罩;1小时后阿玲便能与医护人员简单对话,清晰写下自己的名字。

  “无管不是为了炫技,是为了让患者少受罪、早康复,这不仅是我们不断探索创新的动力,更是我们应有的人文关怀。”何建行希望通过无管微创技术能帮到更多有需要的患者。

  跨学科整合创新,将微创进行到底

  何建行的创新之路,始于对胸外科传统手术“大创伤”的触动和深刻反思。1985年,他初入医门,当时的胸外科被戏称为“凶外科”,因为开胸手术通常要在胸腹部开一个三四十厘米的大口子,甚至还要截断一两根肋骨,让胸腔完全暴露才能充分清除病灶。也正如此,不少肺癌可疑病人宁愿一拖再拖,最终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目睹这一切,何建行开始思考:有没有办法帮助降低大众对手术的恐惧、提高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

  20世纪90年代,当微创理念初入中国,何建行敏锐捕捉到其在外科领域的巨大潜力。他率先在国内开展胸腔镜肺叶切除手术,2009年实现胸腔镜胸部肿瘤手术全覆盖,但他对微创的探索并未停步。

  小切口只是微创的起点,如何在切口缩小的基础上,麻醉范围也跟着缩小?何建行带领团队与麻醉医生紧密合作,探索如何实现术中更精准地麻醉。

  2011年,他颠覆性地提出了“无管外科”的理念,建议围绕手术的全过程,探索包括自主呼吸麻醉、管道管理等方面的围手术期微创。理念虽好,但外科学容错率较低,当时外科的设备和技术手段有限,对于这种设想,不少外科专家持谨慎甚至怀疑的态度,认为太“异想天开”了。

  “创新向来不只是技术上的闯关,更大的难关是如何打破常规思维。”何建行深知,传统微创虽缩小切口,却难避免气管插管、引流管与导尿管带来的损伤。他坚信,无管微创不仅是技术革新,更是多学科融合发展的趋势,可为外科领域带来深刻的变革。

  何建行和工科团队展开跨界攻坚,通过医工交叉激发创新灵感,先后研发出裸眼3D腔镜、单孔机器人手术系统和无痛无创定位技术等设备和技术手段,使手术更精准微创。他又深度整合胸外科、麻醉科、护理部等多学科,探索突破传统手术对各类导管的依赖,更大限度减少有创操作,强化对患者器官功能的保护,维持术中、术后免疫与生理平衡,一步步构建起以“高精度病灶切除”与“强化器官功能保护”并重的无管微创外科体系。

  去年,在何建行的带领下,胸外科、心脏外科和重症医学科、麻醉科等多学科联手,全球首例无管麻醉下心脏移植、无管微创心肺联合移植在广医一院相继成功实施。

  “每一个系统性的科技创新,都将推动医学的发展。”AI时代已经到来,何建行和团队又积极探索AI+无管外科等临床诊疗技术的深度融合。在他看来,创新永无止境,“微创”的内涵也将时时更新、不断拓展,让病人生活更有质量。

  让技术创新惠及更多人

  “一个好的技术,应该让更多人获益。”秉持着这种理念,何建行积极推动《无管中心建设及工作规范》团体标准的制定和实施,为无管微创技术的规范化推广提供标准化路径。

  据他介绍,无管微创技术已通过国家卫生健康委卫生技术评估重点实验室的全面评估认证,在安全性、有效性、经济性及患者接受度等方面均展现出优于传统手术的表现。目前,无管微创技术正向全国多个省市和基层地区推广。

  自2011年开始,何建行还带领团队通过国际会议和培训班,将无管技术与国内外医生分享,得到了同行的认可。其中,无管胸腔镜技术还被纳入哈佛医学院的麻醉科教程中。

  每一期培训班,何建行都亲力亲为,与学员们分享技术创新与临床应用的心得体会。他说:“我们都是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为患者寻找更好的治疗方案,他们的需求就是我们不断改进和创新的动力。”

广州日报健康周刊A11无管技术做“减法”
术后康复做“加法”
翁淑贤2025-08-21 2 2025年08月21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