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I中医智慧康养体验场景。
全运年·看广州
广州日报讯 (全媒体记者张露摄影报道)不同场景下的科技应用正展现出独特价值:在AI中医智慧康养体验场景中,借助人工智能舌诊、面诊等技术,能在1分钟内为参与者生成一份简易的个性化报告;在大型停车场柔性智能充电场景里,移动充电机器人为绿色出行提供高效、可靠的补能保障……昨日,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广州赛区科技赋能+超级场景精准对接会在广州(国际)科技成果转化天河基地举行。
这是继8月8日发布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广州赛区首批18项科技赋能场景机会清单后,广州以“超级场景”为纽带,推动科技与体育、城市、产业深度融合的又一重磅举措。企业在现场踊跃“秀”出拳头产品,积极推荐适配全运会的场景,现场气氛十分热烈,为全运会注入了满满的科技感。
对接会现场,来自广东省新黄埔中医药联合创新研究院、广州华见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广州博冠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十余家单位的创新成果集体亮相“科技赋能全运场景科技展”。参展企业通过实物演示、互动体验等方式,直观呈现科技如何提升赛事组织效率、运动员竞技水平与观赛体验,让观众感受到科技的实用与温度。
作为业内较早布局中医多模态大模型的企业,广州华见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伍骏带来了智能中医体质辨识机器人等产品。“这台机器人最大的亮点是运用AI算法与传统中医‘望闻问切’的诊断方法相结合,在临床上一分钟就能生成体质分析报告。该产品已在广州的三甲医院及部分基层社区服务中心投入使用。”伍骏介绍,“此次全运会是难得的契机。”他期待以全运会为窗口,将公司业务拓展至相关场景:比如将产品引入场馆,为运动员提供健康养生相关的体质诊断服务。
“超级场景”特指具有极端复杂性、高关注度和产业转化潜力的真实应用环境,是超越常规的复合型技术验证场。全运场景凭借其高并发性、高可靠性的需求,成为技术迭代的关键催化剂——赛事期间的大规模“实战验证”不仅加速技术成熟,更通过赛后的“长效转化”,将经过检验的创新成果沉淀为广州乃至大湾区的优势“产业资产”。
8月8日,广州赛区发布“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广州赛区科技赋能场景机会清单(第一期)”,向全球创新主体抛出“橄榄枝”。清单涵盖18项“高价值、可落地、能转化”场景,覆盖专业体验、全民互动、赛事保障三大赛道。为提升十五运会科技场景对接效率,此次对接会创新推出“会前需求收集+AI预匹配”机制。会前向企业收集《技术能力申报表》,系统梳理技术领域、应用案例等核心数据,依托“湾创成果转化平台”的智能算法,对18个科技场景需求与企业能力进行精准画像分析,自动生成《预匹配清单》推送至参会方,解决“技术方盲目投递、场景方疲于筛选”的难题。
路演与能力展示环节中,来自智能机器人、无人机载荷、智能中医服务、智慧医疗、新能源等细分领域的技术供给方依次登场,精准阐述技术优势、适配场景及合作诉求,全方位展现创新实力。
值得注意的是,对接会现场设置了“场景需求墙”,集中呈现18个场景机会,邀请参会的科研院所和科技企业现场“揭榜”,认领契合自身技术优势的场景。“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整理《对接成果表》,通过‘会前智能筛选—会中精准对接—赛后产业转化’的全链条服务,确保每一个合作意向都有后续跟进,推动创新成果与赛事场景的深度融合。”大湾区科技创新服务中心技术经理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