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为主题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活动在中华大地隆重展开。这不仅是对历史的致敬,更是面向未来的政治宣示:通过系统阐释“为什么纪念、纪念什么、怎样纪念”,进一步彰显中国道路的历史必然性、中国力量的历史正当性、中国精神的时代穿透力,从而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和人类进步提供厚重的历史注脚与强劲的精神引擎,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意蕴。
铭记伟大胜利:东方主战场的历史性贡献。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到1945年日本投降,中国以持续十四年的民族抗争,实现了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性抗战、再到胜利反攻的艰难历程和伟大胜利;同时,以《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等国际法文件为法理依据,确认了中国对日作战的正义性与战后国际秩序安排的合法性。
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烽火从未熄灭。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人民第一次彻底赢得民族解放的完全胜利,为实现彻底的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奠定了政治前提,使得中国人民可以自主地选择自己的道路。随后,社会主义制度在新中国得以确立。“民族解放—人民解放—制度奠基”的历史进路,标识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原点与精神底色。今天谈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回到抗战胜利这一重大事件的逻辑起点,才能理解为何中国式现代化不是西方对外扩张掠夺的现代化老路,而是苦难辉煌淬炼出的自主道路。
强化国家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抗日战争中,面对亡国灭种的民族危机,中国各族人民空前团结,激发出强烈的爱国热情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演绎出全民族同仇敌忾、共御外侮的壮阔场景。
伟大抗战精神蕴含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蕴含着各族人民对伟大祖国和中华民族的价值认同。伟大抗战精神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对国家和民族认同共通的精神意象,使得以纪念中国抗战胜利为契机来进一步强化国家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为可能。旗帜鲜明地反对历史虚无主义,以“总体史”克服历史碎片化,以严肃叙事对冲娱乐戏谑,从而在对伟大抗战精神的仪式化、制度化表达中,强化国家认同,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弘扬斗争精神:勇于战胜一切风险挑战。伟大抗战精神的精神内核中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和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饱含着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事实上,我们党在国家风雨飘摇、民族危难存亡之际诞生,一路走来就是在不断斗争中求生、在斗争中壮大、在斗争中夺取胜利的。
抗日持久战启示我们:决定胜负的不仅是资源对比,更是战略意志与民族韧性。今天,我国以做强国内大循环作为推动经济行稳致远的战略之举,以新型举国体制聚集优势资源,正是斗争智慧的时代升级。抗战时期,杨靖宇、赵一曼、左权等英雄人物在极端残酷环境中锻炼出高超的斗争艺术。今天,年轻党员干部从百团大战的协心同力中学习战略统筹,从敌后武工队的灵活游击中学习底线思维。总之,伴随着建党而生,淬炼于抗战恶劣环境的斗争精神,为新时代反对强权政治和霸凌行径提供了强大的斗争勇气和策略。
推进人类大同:国际合作中反击冷战思维。伟大抗战精神还蕴含着团结协作、共同奋战的精神力量。一个个鲜活的史实证明:面对法西斯这一人类公敌,超越文化差异的国际合作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需的。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人类命运与共、休戚相关,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独自应对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而伟大抗战精神中所蕴含的团结协作、共同奋战的精神力量正是推动全球合作、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反击冷战思维的强大精神基因。隆重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是把历史伟力转化为奋进动力的政治再动员。站上新起点,伟大抗战精神必将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人类进步的大道上永放光芒,激励我们以不可阻挡的步伐迈向更加光明的未来。
(作者系广东警官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研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