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桂泉在发放宣传单。 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杨耀烨 摄

扫码看李桂泉的故事
我们是冠军!49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何瑞琪
“别客气,跟大伙一样,喊我‘泉叔’就行!”在广州黄埔大沙地志愿驿站,常常能看到一位“大叔级”志愿者。他穿着红马甲,或在社区为老人理发,或带着志愿者入户宣传灭蚊,或在高温天气下给环卫工人递上一杯凉茶。
他就是李桂泉,广州市黄埔区青年志愿者协会金雁服务队队长,一位践行志愿担当超15年的“中国好人”。从48岁投身志愿服务至今,他累计服务时长超15000小时,带动38位亲友、5000多名志愿者加入队伍,用行动诠释着“奉献”二字的分量。
亚运结缘
从企业家变身志愿者
“人生分上下半场,前半场为生计,后半场为活得值。”
1961年出生的李桂泉,把自己的事业生涯分为两幕。上半场,是一部奋斗的创业史。1978年高中毕业后他当过车工、下过海,创办五金模具厂,带着下岗的工友们打拼,把工厂月产值做到30多万元。
下半场的转折发生在2009年。彼时广州正在招募亚运会志愿者,电脑都不会用的他连夜手写自荐信,请儿子帮忙网申。不料遭到家人反对:“都48岁了,工厂那么忙,凑什么热闹?”但他非常坚定:“亚运在家门口,错过再无机会!”最终,他如愿戴上志愿者绶带,被大家亲切地喊为“泉叔”。白天忙个不停,中午回厂简单扒口饭,工厂生意肉眼可见受影响,他却乐在其中。
2012年,李桂泉加入广州青年志愿者协会金雁服务总队,一年后作出更惊人的决定,把工厂转给妹妹,全职投身公益:“没有什么好后悔的,帮人非常快乐!”
在超15年的时间里,他从一个人的“泉叔”变成5000人志愿团队的“领头雁”,累计服务时长突破15000小时,相当于每天坚持服务近3小时。他见证了广州志愿服务从零星自发到体系化发展的全过程,也经历了一次心路历程的蜕变:“我常跟年轻人说,哪天你把好事做成本能,不图名、不图利,就真的领会到志愿服务的精神。”
深耕公益
“金雁小学堂”最先叫响
在李桂泉的志愿道路上,“金雁小学堂”是最先叫响的服务品牌。他发现黄埔区许多外来务工人员忙于生计,孩子放学后无人看管,作业没人辅导。“教育比什么都重要!”他萌生了周末办免费“一对一”辅导课堂的想法,而项目名称“金雁”,寓意外来工子女如金子般珍贵。
最开始,家长们对免费满怀疑虑,他勉强招到6名学生和6名志愿者。场地先是借社区的小房间,后来搬进他自己的工厂,2012年在企业赞助下获得支持,并与中山大学志愿者服务队达成合作,这才风风火火扩大规模。
“金雁小学堂”每周六、日开课,大学生志愿者不仅辅导作业,还讲历史文化、励志故事,定期组织户外活动,弥补孩子们的课外教育缺口。
徐俊文的故事,至今让李桂泉记忆犹新。10多年前,这个外来务工人员的孩子第一次踏入“金雁小学堂”时,还是个性格内向、不善表达的初中生,在接受了5年的辅导后,于2016年考入了广东工业大学。这只从小学堂“飞”出去的“小金雁”,又“飞”回小学堂辅导更多的“小金雁”。
除了孩子们,李桂泉最牵挂的还有残障人士和孤寡老人。黄埔区17个康园工疗站,李桂泉团队组建了17支志愿服务队,每周为工疗站提供丰富的助残课程。有位患精神障碍的残疾人不会做饭、洗衣服,年迈的母亲忧心忡忡。李桂泉带着志愿者上门,一遍遍示范,这一教就是3年。在团队的努力下,这位残疾人学会了煮面,还做给母亲吃。说起这些,李桂泉说:“那种场景让人感动得想流泪。”
全家上阵
38位亲友爱心接力
做志愿服务,李桂泉从没打算单枪匹马。他认准一条理,人多力量大。团队最初只有十来个人,他想办法多办活动、多积累人脉。为此,李桂泉干脆办了一个“故事汇”,让志愿者轮流分享服务中的所见所感,好的故事经过挖掘,送到有关部门去申请表彰。“这不是作秀,也不是贪图名誉。我是希望这些人物和故事能让更多的人知道,让更多的人受到感染,并加入到志愿者队伍中来。”他说。
2015年,李桂泉荣获“中国好人”称号,当年“泉叔阳光工作室”挂牌成立。而今,工作室里已有5000多名注册志愿者,在广东志愿者联合会的i志愿平台上注册人数位居全市第二,其中4名志愿者获得“广州好人”荣誉称号。
最让他骄傲的是,自己还带动了全家一起当志愿者。最初,家人对此有抵触情绪。妻子石杏华总念叨:“工厂不管了,图啥?”李桂泉就在做完志愿服务后,和家人分享遇到的人和事。
这些带着温度的故事,渐渐融化了家人不解的“坚冰”。2011年,石杏华第一次随李桂泉去养老院探访,看到老人们拉着丈夫的手说心里话,她的助人本能被激发了。原本退休后常常喝早茶、打麻将的她,不仅自己成了志愿者,还发动牌友们加入,后来还成为一支志愿服务分队的队长。
从反对到支持,从一人独行到全家上阵,李桂泉已带动38位亲友加入志愿者队伍,其家庭还被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评为“2020年全国最美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