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岭山脉是广东的生态屏障。

市民在南岭山下享受生态之美。
立秋时节的韶关,丹岩似火,碧水如练。8月13日,由广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知识产权局)与韶关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韶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知识产权局)等单位承办的第三届粤东西北知识产权创新运用大赛启动仪式在韶关市隆重举行。
在启动仪式现场的电子屏幕上,一项项前沿的专利技术、一个个闪亮的商标品牌、一片片绿色的地理标志产品影像,与窗外连绵起伏的青山遥相辉映。这幅“科技创新”与“绿水青山”交织的生动图景,正是广东“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宏大棋局中的一枚精妙落子。
这意味着一波以知识产权为支点,旨在撬动产业升级、加速成果转化的“智慧浪潮”,将从粤北的善美之城澎湃而起。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卜瑜 通讯员陈惠韶、钟华
从“点石成绿”到产业“小巨人”:
大赛金奖背后的韶关实践
要理解这场大赛对于粤东西北的深远意义,或许应从一个“点石成绿”的故事说起。
清晨的薄雾尚未散尽,大宝山新山片区的山坡上已是一片绿意盎然。谁能想到,这里曾是pH值低至2.6、寸草不生的“生态禁区”。改变这一切的,正是第二届粤创赛发明专利金奖得主——广东江铜桃林生态环境有限公司及其技术团队。
“作为党员科技工作者,就该到最需要的地方去。”企业带头人、“90后”博士杨涛涛,这位昔日的高校青年学者,毅然扎进矿山工棚,带领团队从矿区底泥中分离出关键菌株,研发出国内首个矿区专用耐酸固化功能菌剂。
这项名为“矿山微生物定向调控直接植被治理技术”的专利成果,犹如一把神奇的钥匙,破解了世界级的矿山修复难题。它无需成本高昂的异地取土,从源头解决了土壤酸化与重金属污染,使治理成本较传统工艺降低超过五成。
这项专利的价值,也远不止于90公顷废矿重披绿装。它更是一台强大的“产业发动机”。凭借这项核心技术,广东江铜桃林生态环境有限公司在重金属矿山生态修复领域的国内市场占有率提升至14.97%,成功获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成为韶关民营企业创新成长的生动范本。
一位“小巨人”的崛起,背后是一个区域创新生态的支撑。韶关的远见,在于它早已意识到,创新不能仅靠个别天才的灵光一现,而必须培植一片能让创新“种子”持续生根发芽的“沃土”。
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9月,韶关市专利授权量2269件,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10.3件,持续位居粤东西北首位;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总金额达到21.63亿元,金融“活水”正精准滴灌着无数个像“江铜桃林”这样的创新主体。
从建成5个市级知识产权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到8个商标品牌培育指导站、10家高价值专利培育布局中心,该市正在以“看得见”的平台和“摸得着”的服务,着力构建让智慧成果与市场需求无缝对接、加速转化为澎湃现实生产力的完整生态。
杨涛涛的故事并非孤例,而是韶关乃至整个粤东西北地区创新图景中的一个华彩乐章。它清晰地昭示,当知识产权不再是锁在柜子里的证书,而是成为驱动产业升级的核心引擎时,广东高质量发展的道路必将越走越宽广。
向“转”发力,破壁而行:
一场大赛构建的区域创新生态
如果说韶关的实践是粤东西北创新发展的精彩缩影,那么连续举办三届的粤创赛,则是广东省级层面下一盘更大的棋——构建一个跨区域的创新成果转化运用生态体系。
“本届赛事将更加突出向‘转’发力。”启动仪式上,省市相关负责人的话掷地有声。这一转变,体现在赛制设计的每一个细节中。
专利组将细分为初创组与成长组,精准匹配不同发展阶段的项目需求;参赛范围打破地域壁垒,热忱欢迎省内外创新成果与粤东西北企业“联姻”落地;评价体系融入转化运用指标,让市场的检验成为最重要的“评分标准”;增设“转化潜力奖”“优秀专利转化运用技术经理人奖”,激励那些真正打通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的项目和人才。
种种转变背后,是广东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深层思考。粤东西北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与特色产业,却也面临着创新资源相对薄弱、成果转化渠道不畅的挑战。粤创赛,正是为了打破这堵无形的“墙”。它如同一座桥梁,一端连接着高校、科研院所和珠三角发达地区的创新源头,另一端则精准对接粤东西北十二地市的产业升级需求。
启动仪式上,广东省市场监管局发布了2025年下半年粤东西北专利转化运用重点活动,韶关、湛江、揭阳等地市纷纷亮出招才引智、引凤筑巢的优惠政策与服务承诺。随后的产学研合作项目签约环节,更是将这种“双向奔赴”推向高潮。
更值得关注的是,一个全新的角色正在这个生态体系中崛起——专利转化运用技术经理人。这支由广东在全国率先探索构建的专业队伍,将成为连接科学家与企业家、实验室与生产线的“超级联系人”。启动仪式上,22名技术经理人代表发出现场倡议,其背后是广东破解专利转化人才短缺、构建全面创新体制机制的坚定决心。
大赛“知多D”:
总奖金高达180万元
作为广东首个覆盖专利、商标、地理标志三大领域的知识产权综合性赛事,自创办以来,该赛事有力推动了粤东西北12个地级市知识产权高质量发展。截至2025年,粤东西北十二地市质押融资金额已达169.43亿元;专利及商标质押融资423笔,专利出让及许可2026件,专利受让及被许可3131件,为粤东西北地区知识产权赋能产业升级发挥了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
本届大赛以“以赛蓄能、以转兴产,知识产权转化助力粤东西北高质量发展”为主题,赛程为期5个月,设置专利、商标、地理标志三个组别。其中,专利组还细分为初创组和成长组,进一步区分参赛项目转化实施的所处阶段,同时面向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三种类型。
赛事共设置10项金奖、20项银奖,还特别设立了百强奖、转化潜力奖、最佳组织奖和优秀专利转化运用技术经理人奖等特别奖项,颁发给在各自领域中表现突出的项目、单位或个人,总奖金高达180万元。
锐评:一场大赛如何重塑粤东西北?
韶关企业所创新研发的“点石成绿”魔法,正是“新质生产力”在粤北大地最生动的注脚之一。何为新质生产力?它不是对传统生产力的简单迭代,而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先进生产力。
被人誉为“火星复绿魔法”的大宝山案例的深刻启示在于,它雄辩地证明了“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之间并非此消彼长的取舍关系,而是一条可以通过科技创新双向奔赴的康庄大道。
一项高价值专利,不仅修复了一座山的生态创伤,更催生了一个高附加值的环保科技产业,将昔日的生态“负资产”,彻底转化为今日发展的“正向动能”。
这无疑是一种发展范式的深刻变革。韶关用自己的实践证明,对于传统的资源型城市和粤东西北欠发达地区而言,高质量发展并非要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更不是对珠三角发达地区发展模式的简单复制。
恰恰相反,最大的机遇,就蕴藏在自身最大的挑战之中。废弃的矿山、传统的产业,这些看似是历史的包袱,实则是催生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的试验场和孵化器。广东正在通过知识产权这根“金手指”,点石成金、点废成宝,走出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同步提升的现代化新路。
广东和韶关的实践,对于全国众多同类型的城市和地区而言,不啻一声及时的号角,更提供了一份可资借鉴的“转型说明书”。
对于那些曾经过度依赖资源、背负着沉重生态包袱、在转型升级中感到迷茫的老工业基地和后发地区,其破局的关键,首先在于思想的“破冰”,即打破长期存在的“路径依赖”。必须深刻认识到,发展的瓶颈很可能就是创新的前沿,要敢于将最大的“痛点”,转化为创新最原始的“起点”。
其次,新质生产力并非遥不可及的空中楼阁,其核心要义在于“因地制宜”。并非所有地区都要去追逐芯片、AI大模型等风口。真正的智慧,在于将前沿科技与本地的产业肌理、资源禀赋深度嵌入融合。
韶关带来的启示是,一个地区的“新质生产力”可以从修复一座矿山开始,可以从培育一朵香菇的菌种开始,也可以从叫响一个地理标志品牌开始。关键在于用知识产权武装这些“土特产”,使其具备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的内核,从而在全球化的市场竞争中建立起独特的“护城河”。
毫无疑问,当天的启动仪式只是一个起点。当与会者带着新的思考与合作的意向,从会场奔赴各自的岗位,这场大赛真正的生命力,才刚刚开始在南粤大地上释放。
可以预见,一颗颗闪耀着智慧光芒的创新“种子”,将从韶关出发,沿着粤东西北的产业脉络落地生根。它们或许将在湛江的现代化海洋牧场里,孕育出新的蓝色粮仓;或许将在汕头的电子信息车间里,点亮更高效的智能产线;又或许将在梅州的围龙屋里,催生出更具吸引力的客家文旅品牌。
这千万颗“种子”的成长,终将汇聚成一股推动广东区域协调发展的磅礴力量,在南粤大地上绘就一幅既有“金山银山”之实,又有“绿水青山”之美的壮丽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