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吉林好人”候选人公示引发了社会关注。其中,候选人齐某的孝老爱亲事迹,因“炒菜多放父亲爱吃的辣椒”被部分网民质疑“事迹太小”。随后,当地以“事迹较弱”取消其候选资格,之后又予以否认。(8月13日南方网)
这一看似简单的事件,折射出先进事迹评选标准、流程等多方面问题,值得我们深思。从个人行为层面看,齐某照料患糖尿病的住院奶奶、陪伴爷爷游览北京天安门、工作中耐心协助老人使用手机办理业务、入户帮做家务、记挂父母口味偏好等行为,无疑值得肯定,体现了其善良品质与家庭责任感。炒菜时顾及父亲喜好,虽属日常琐事,却也饱含对父母的关爱,是亲情的细腻表达。这些点滴之举,本应是我们倡导的美好品德。
然而,当这些行为置于“吉林好人”的评选语境下,争议便难以避免。“好人评选”旨在遴选具有典型性和社会影响力的人物,发挥榜样示范作用,能在更广范围、更深层面触动人心,成为大众学习的标杆。“炒菜多放辣椒”这类日常细节,其分量与影响力似乎与“好人”称号所承载的高标准、高要求存在落差,引发对其评选严肃性和权威性的质疑,实属情理之中。
此事件也暴露了评选工作的若干不足。其一,评选标准有待明晰与细化。“吉林好人”涵盖助人为乐、见义勇为、诚实守信、敬业奉献、孝老爱亲等多个类别,但各类别普遍缺乏具体、可量化的评价标准。这导致在基层推荐和审核环节,对事迹价值的判断尺度不一。齐某事迹能被推荐,一定程度上说明基层对“吉林好人”标准的理解存在偏差——可能仅着眼于行为的“好”,而未能充分考量其是否具备称号所需的典型性和社会影响力。其二,评选流程的监督机制尚不健全。尽管候选人经历了基层推荐、实地复核和公示等环节,但这些环节未能有效甄别出真正符合高标准的人选。最终是公示期间的公众质疑才使问题浮出水面,这凸显了前期审核工作的严谨性不足,说明缺乏更广泛的群众参与和有效监督。
“好人”评选是弘扬正能量、树立道德标杆的重要途径。唯有评选出真正具有榜样力量的人物,才能充分发挥其价值。此次“炒菜多放辣椒”事件犹如一记警钟,提醒我们在今后的评选中,亟须完善机制、严把标准,让“好人”的称号名副其实,切实引领社会向上向善,营造崇德向善的良好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