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希会定期出海观测白海豚。

陈希(右三)和同事们一起照顾“老白”。(资料图片)

扫码了解更多好运故事

扫码观看视频
湾区好运⑨
全国生态日特别报道
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脚步渐近,市民在生活中见到“海豚”的机会也越来越多——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吉祥物“喜洋洋”“乐融融”以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海上国宝”中华白海豚为原型。
今天要讲述的,就是这群可爱的中华白海豚的故事。在广东珠江口中华白海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保护区”)及其周边水域,常年活跃着1100多头中华白海豚,是世界上最大的中华白海豚种群分布区域。
亲眼见到白海豚是一件“可遇不可求”的美事,但对于广东珠江口中华白海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以下简称“管理局”)资源环境科、高级工程师陈希来说,20多年来近距离接触白海豚已是寻常事,他还成了这些美丽生灵的众多守护者之一。“白海豚兼具了美丽和稀有两个特质。有机会近距离观察它们甚至保护它们,是我觉得最幸运的事情。” 他说。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陈治家、谢英君、王其琪
伏笔:
大学被调剂到水产养殖专业 毕业后进入白海豚保护区工作
也许是跟大海有缘,到厦门上大学时,心仪的机械技术专业报满了,陈希被调剂到水产养殖专业,多年以后回想,这未尝不是一种幸运。
陈希对大海并不陌生,身为海南人,从小就在碧海蓝天之间长大,见惯了渔船消失在水天之际,鱼群浮沉于波光之间,他觉得水产养殖专业也挺有意思。大学期间,他系统学习了各种海洋生物的知识,其中也包括白海豚,只是他没想到有朝一日能亲身守护这种美丽生灵。
中华白海豚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因其数量稀少被称作“海上国宝”。珠江口是全世界现存最大的中华白海豚栖息地,栖息活动着种群数量最大的中华白海豚群体。2003年大学毕业后,恰逢管理局要招专业应届毕业生,他凭着过硬的专业素养成功报考加入。由于是团队初创阶段,最初一年里,他做的工作大部分与文书收发、人员招聘相关,直到2004年才有机会第一次近距离接触白海豚。
那是一头死去的白海豚,被海浪冲到珠海的沙滩上,长约2.5米,体重目测有四五百斤,身上有伤痕。一股悲伤涌上陈希的心头,“这么大的一个生灵,能长到这么大非常不容易,看到它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我觉得非常可惜,心痛于这么美丽的生灵在世间又少了一个。” 他回忆道。
陈希与同事们把白海豚的遗骸搬运走,并进行深埋消杀,忙了一天才结束。自此之后,陈希想,他要为保护白海豚多做点事情。
营救:
完成国内首例淡水河涌成功救助中华白海豚案例
2005年,以保护区技术科为班底,鲸豚救护小组成立。当时,鲸豚救护与研究在国内是一个比较新的学科,并没有固定的队伍,身为技术骨干的陈希挑头,召集了单位的几位年轻人,渐渐形成了一支固定的救护力量。
2012年,救护小组与“老白”相遇。“老白”是幸运的,它是国内首例在淡水河涌被成功救助的中华白海豚。当时,“老白”被人发现搁浅在佛山一条布满淤泥的河道内,它艰难挣扎,想从淤泥里脱身,然而此处距离最近的出海口足有100多公里,它根本不可能回家。
白海豚被困内河涌的现象并不罕见,觅食追踪鱼群、被水下噪声干扰、因高龄导致的感官退化都会导致它迷路,一旦误入河道,白海豚将很难脱困。陈希说,白海豚进入淡水后由于渗透压作用,容易引发皮肤溃疡、感染甚至器官衰竭。复杂的河网无异于“迷宫”,加之岸边的噪声和振动干扰让它找不到方向,白海豚自主游回大海的可能性非常低。
时间不等人!陈希回忆,由于水中有大量淤泥,最深处不到两米,救护人员只能现场制作一些特殊的救护设备,下网把“老白”捞了上来。运输途中更是惊险,海豚的呼吸孔在头顶,但它已无力浮水。陈希与同事只好站在水车车厢内,用担架布垫住它的头部,保证其鼻孔时时刻刻朝上以免呛水窒息。为免颠簸,车子不能开太快,陈希与同事在冰冷的水里站了足足四个小时。
当“老白”被运至保护区的保护池后,救护小组开始了忙碌。一开始,它无法自主进食,只能灌送鱼浆;它不肯吃药,救护小组就把药物放置在饲料鱼腹里喂它。“最初几天我们所有人员二十四小时轮流值班,并且做好救护过程的详细记录。”陈希说。
在救护小组的悉心照料下,“老白”渐渐恢复了精神,考虑到它的年纪相当于人类90岁高龄,没有野外生存能力,救护小组便将它安顿在保护区“养老”。就这样,“老白”与救护小组共度了300多个日夜,在救护小组的照料下安享晚年,直至终老。
不过,大多数误入河道的白海豚并没有“老白”这么幸运。虽然,每次救援都可能变成一场生命的告别,但这也不断激励陈希和同事们提升救援水平,时刻做好出发的准备。
守护:
AI加持科研监测 让白海豚有了自己的“身份证”
这些年来,在陈希和同事们的努力下,经救护小组救护的广东各地搁浅鲸豚有数百头。随着条件日渐完善,中华白海豚的救护研究工作已经日趋成熟。
如今,在珠海地区,管理局已经与多个政府职能部门建立了高效的联通协调机制,确保专业力量能够及时响应。同时,空地(海)一体巡护保护体系顺利建立,保护区管理局完善了包括远程光电联动、信息定点推送、远程红外预警、无人机广播驱离等设施,建设了首个实现“全天候无死角全覆盖”监控保护区内船只的电子围栏系统,全面提升了保护区的巡护管护能力水平。
给白海豚建一张“数字身份证”也是保护区科研监测的一大亮点。保护区联合香港建成中华白海豚个体身份证照片库,利用AI模型训练构建白海豚个体AI识别系统,实现了中华白海豚个体的自动识别和动态跟踪。
在陈希看来,能够参与到保护白海豚的事业中,无疑是幸运的。“世界上的事物,美丽未必稀有,稀有未必美丽,而白海豚却兼具了这两个特质。能够有机会近距离观察它们甚至保护它们,我觉得这是最幸运的事情。”
2024年,珠海市立法确定中华白海豚为城市吉祥物。今年即将举办的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也把白海豚选为吉祥物,陈希和同事都非常高兴。“白海豚在粤港澳地区的名气很大,现在能够拓展到体育界,我很惊喜,也很高兴有那么多人在关注着白海豚。”这些年,陈希积极参与中华白海豚的科普宣传工作,经常到学校或在公益活动中作宣讲。看到孩子们对白海豚充满了好奇和喜爱,他更坚定了保护白海豚的信念,觉得自己坚持了这么多年的工作很有意义。
●湾区印迹●
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湾区
广东复杂的地貌和湿热气候孕育了多样化的生态系统,目前全省森林覆盖率达53.03%,湿地超190万公顷,海域面积41.93万平方公里。类型丰富的生态系统,使得广东的物种多样性位居全国前列,全省现有1361个自然保护地。
2024年,广东地表水水质持续改善,149个国考断面水质优良率达93.2%,国考、省考断面首次全面达到Ⅳ类及以上水质,创有记录以来最好水平。大气环境质量领跑先行,AQI达标率达95.8%,创有记录以来最好水平;PM2.5平均浓度降至20.6微克/立方米,连续5年稳定优于世界卫生组织过渡期第二阶段目标值。
2024年5月,广东省生态环境厅等多部门联合发布《广东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23—2030年)》,遵循这份全省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行动纲领,各地各部门协同构建“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格局。
截至目前,广东省红树林面积已由1.06万公顷提升至1.14万公顷,成为世界上少数红树林面积增长的地区之一。2024年11月6日,国际红树林中心在深圳正式成立,首批18个成员国代表共同签署成立协定。
广东是中国候鸟迁徙的重要通道,全省历史记录有野生鸟类584种,其中具有迁徙属性的鸟类412种。2025年《广东省保护鸟类工作方案》印发,明确自即日起至今年11月15日及每年9月至次年4月,在全省范围内开展鸟类保护专项行动。
出品/许芳、柳剑能
策划/赵东方、邱敏、汤新颖
执行/张毓、何超
统筹/王晨阳、麦蔼文
版式/黄思勤、徐锦昆
插图/曾鸿悦、王紫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