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住房租赁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公布,将于9月15日起施行。作为我国首部专门规范住房租赁的行政法规,《条例》从居住环境、租赁关系、资金安全、纠纷解决等方面作出规定,旨在推动住房租赁市场高质量发展。
瞄准租房痛点难点,《条例》为治理住房租赁市场乱象提供了法律武器,也为加快建立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提供有力支撑。以此为契机,不断完善制度、解决问题,方能切实保障租客权益、改善租房体验。
破解问题,明确“红线”。比如,针对部分租赁房屋卫生条件差、安全隐患多等问题,作出明确要求;针对“隔断房”等问题,规定租住人数上限和人均最低租住面积应符合相关标准。实践中,还须进一步细化举措,增强制度刚性,筑牢安全底线,压缩变相违规空间,保障租客享有相对舒适的居住环境。
化解纠纷,疏胜于堵。一些租赁合同条款简单、内容模糊,易造成纠纷。类似“房东无故索赔维修费”“押金莫名被扣”“二房东卷款跑路”等现象,时有发生。对此,从明确房源图片应当与实物房源一致,到规定出租人应为承租人腾退租赁住房留出合理时间,把可能造成纠纷的风险点暴露出、清除掉,形成“事前准入—事中监管—事后追责”的治理闭环,更有利于规范市场秩序,保障租赁双方的权益。
发展住房租赁市场,强治理只是“护航”,优供给才能“治本”。目前,我国住房租赁市场以个人住房分散出租为主。调研显示,个人业主手中的房源普遍比较老旧,超50%房源的房龄为10年以上、超20%房源的房龄为20年以上,一定程度影响了居住体验。因城施策、因地制宜,培育市场化、专业化的住房租赁企业,有助于扩大高品质租赁住房供给,以更低的成本、更专业的服务激发住房租赁市场活力。
“人民群众对实现住有所居充满期待,我们必须下更大决心、花更大气力解决好住房发展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加快建立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让更多人租上好房子,一个个“进得来、留得下、住得安、能成业”的梦想将照进现实。
(摘自《人民日报》 作者:丁怡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