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匠坊绘诗画 分红单溢幸福

北江河畔大有村盘活闲置资源、激活多元业态、扮靓乡村风貌
广州日报 2025年08月06日 曹菁

  清城区横荷街道大有村。

  8月,北江河畔的大有村清凉的水上高尔夫、休闲垂钓和特色木屋民宿迎来避暑的游人。“土地租金+股份分红+家门口就业,一年收入抵过去三年。”清远清城区横荷街道大有村沙塘村小组的村民温阿姨笑着说,这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

  2024年,大有村沙塘村小组集体年收入突破100万元,人均分红就达1万多元。当村民的腰包随着田垄间的稻浪一同“鼓起来”,这幅藏在北江边上的田园画卷,正用实实在在的发展成果,书写着“百千万工程”的生动篇章。

  自“百千万工程”实施以来,作为全省首批典型村的大有村,通过盘活闲置资源、激活多元业态、扮靓乡村风貌等一系列有力举措,让这个三面环水的传统村落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曹菁 通讯员城融

  晨光初露,大有村“稻田公社”的农场里,咖啡香气与稻穗清香交织飘散,农庄主人梁少玲正为新一天的营业做准备。

  2024年,乘着“百千万工程”的东风,大有村村民梁少玲返乡创业,承包200亩流转土地,打造出集“稻田咖啡”“乡村露营”于一体的特色农场。短短一年,这里便成了远近闻名的网红打卡点。“农场从水稻种植到收成,都聘请当地村民参与。”梁少玲希望通过农场的发展,带动更多村民在家门口就业,让大有村焕发新活力。

  在“稻田公社”细品醇香咖啡后,移步至“农匠坊”体验采摘乐趣,已成为游客们来大有村必玩的路线。“农匠坊”种植基地毗邻北江,占地160多亩,鳞次栉比的现代化大棚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无土栽培技术打破传统土壤限制,精准滴灌系统实现水肥一体化,确保每一株作物都能在最佳环境中生长。”“农匠坊”种植基地技术负责人唐忠波自豪地介绍。基地23个涵盖基质培、水培、育苗等五大类的现代化智能温室,配备智能温控、湿度传感器、自动灌溉等先进设备,构建起精密的种植生态系统。

  凭借前沿的农业技术,该基地实现全年不间断轮种,草莓、番茄、叶菜等新鲜蔬果四季供应。每逢周末节假日,大棚内游客穿梭其中,体验采摘乐趣;在生产车间,工人们将高品质蔬果精心分拣、包装,通过冷链物流,将产品快速销往大湾区市场,让都市餐桌也能品尝到来自清城田间的新鲜与健康。

  产业发展是“百千万工程”的核心引擎,在推进“百千万工程”实施的进程中,横荷街道大有村充分发挥资源、区位优势,合理谋篇布局,落实多种举措,不断激发农民和新型经营主体的内生动力,拓宽农业产业发展路径。

  踏入大有村沙塘村小组的月景湾田园综合体,绿树掩映、环境清幽,错落有致的民宿造型独特,巧妙融合了古典韵味与现代气息。凭借其独特魅力与卓越品质,以及“党建+团建+民宿”的多元融合发展模式,2024年,该综合体成功获评省级“向往的团建民宿”示范点。

  “我们景区租用了沙塘村小组650亩地,部分地租在年末以分红的方式返还到村里。”月景湾田园综合体相关负责人介绍。“去年土地入股分红拿了3万元,现在在景区当保洁员,每月还有固定工资呢!”村民温阿姨说,像她这样通过土地入股、景区就业实现增收的村民不在少数。据悉,2023年以来,大有村全村整合流转土地1500多亩,2024年,全村27个村民小组集体经济总收入破680万元。

  村庄里的“环境变迁”

  在大有村,田园里绘就“诗意图景”,村庄中也书写着“环境变迁”的动人篇章。曾经略显陈旧的农房,在统一规划下迎来华丽变身,外立面被粉刷成清新淡雅的色调,融入岭南特色元素,尽显古朴韵味;原本坑洼的乡间小路,经过改造,平坦整洁的沥青路面延伸至家家户户,不仅方便了村民出行,更为农产品运输和游客往来提供了便利。

  2023年以来,大有村累计完成农房风貌优化提升148栋,新建及修缮巷道、公共区域硬底化约1万平方米,道路改造提升2.8公里,新建或改造提升农村污水处理设施9个,种植各类苗木超9600棵,新建“四小园”15个。环境变迁的背后,离不开村民的积极参与。在环境卫生整治行动中,村民自发组成志愿队,清理卫生死角、拆除危旧建筑;大家还主动将门前屋后打造成小菜园、小花园。从入股破局唤醒沉睡资源,到科技农业与农文旅融合绘就多彩产业图谱;从村民腰包日渐丰盈的笑脸,到人居环境焕然一新的家园——大有村正生动诠释着“百千万工程”如何让旧资源迸发新价值,实现乡村振兴与经济发展的同频共振。

广州日报经济·广东A11农匠坊绘诗画 分红单溢幸福 曹菁2025-08-06 2 2025年08月06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