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清代城东交通要塞 到清末民初城东墟市 再到今日服装批发城、艺术团体云集

朝迎万商齐聚沙河 暮亮银灯雅俗共赏

广州日报 2025年08月06日 张忠安

  刘氏家庙

  十九路军淞沪抗日阵亡将士陵园凯旋门

  沙河涌清澈见底,两岸风景宜人。

  五号服装小镇

  先烈东路和濂泉路交界的三角地,服装批发城整饬一新,交通秩序井然有序。

  长运服装城的时装秀活动空间非常时尚。

  广东艺术剧院

  白云山“东坡饮水”塑像

  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高鹤涛摄

  刘氏家庙里的刘永福塑像

  沙河粉的制作工艺极为讲究。

  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维宣摄

  镬气十足的干炒牛河,早已融入广府人的血脉。

  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维宣摄

  沙河服装批发市场人来人往,烟火气浓。

  长运服装城里的时装展示空间布置得时尚又温馨。

  十三号剧院(资料图片)

  读懂广州第一七六期

  让城市留住记忆 让人们记住乡愁

  广州,是一座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一街一巷都有悠远的故事,一砖一瓦都有隽永的记忆。《粤韵周刊》,与您一起领略这座城市厚重的记忆,领略两千多年包容开放的精神传统,领略绵延不绝的文脉书香;与您一起在历史的光照下,读懂今天,读懂广州,由此坚定文化自信。

  出品/许芳、柳剑能

  策划/关雅文、周娴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忠安

  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庄小龙(除署名外)

  在广州城东,有一条跨越白云、天河、越秀三大区的河涌,曾因河水含沙量高、水量充沛被唤作“沙河涌”或“大水圳”。千百年来,沙河涌以丰沛水量滋养一河两岸,孕育出沙河街以及天河之名。

  如今沙河街仍沿用“沙河”之名,讲述这片土地的传奇故事。1.26平方公里的土地上,24座服装批发城吞吐全球潮流;18家文化团体如同珍珠般嵌入寻常烟火深处,还有众多科教机构默默滋养着城市的文化根脉。在这里,可以感受广州的地理变迁、商业脉搏与文化艺术底蕴。

  沙河变迁

  在珠江宾馆东侧,沙河涌从这里汇入珠江。这条发源于白云山金盘岭耙齿沥水库的河涌,全长约14公里,跨越白云、天河、越秀三大区。

  流经杨箕的一段,被称为“杨箕涌”;流经沙河的一段,老广州人称为“沙河涌”。

  源出云山汇入珠江 沙河掠水古涧分流

  今天的沙河街,因沙河涌而得名,自古就是广州古城向东延伸发展的要冲。

  沙河涌的名字里,藏着一段自然与人文交织的传奇。据文献记载,作为广州古城重要水源的文溪,上游叫甘溪,发源于白云山蒲涧。著名地理学家曾昭璇在《广州历史地理》中提到,秦汉时期,蒲涧水从白云山东坡奔流而下,流入文溪,成为广州的重要水源。

  蒲涧水最初与沙河并不相通。由于沙河地势较低,沙河水不断侵蚀沙河河床,沙河沟谷向两岸扩大,最后在大、小钵盂冈间冲出一条水道。原本西流注入文溪的蒲涧水,分出一股投入沙河涌的怀抱。这种“抢水”现象,被称为“掠水”。接纳蒲涧水的沙河,一路南下,最终在五羊新城附近的珠江宾馆一带汇入珠江。

  掠水现象发生在多处,深刻影响了广州的供水格局。曾昭璇在《广州历史地理》中说到,到了宋代,蒲涧水不再直接流入甘溪。北宋绍圣年间,大文豪苏东坡到白云山游览时,听闻广州百姓苦于饮咸水,当即献策引蒲涧水入城。他在《与王敏仲书》中写道:“惟蒲涧山有滴水岩,水所从来高,可引入城,盖二十里以下耳。”在信中,苏东坡建议,在蒲涧的滴水岩下开凿石槽,蓄飞流直下的泉水,然后将数管凿空的竹筒相连,顺着由高到低的地势,把水导入城内,供居民汲取。苏东坡的这一竹管输水设计,竟成了中国最早的自来水工程雏形。

  天河区名源于天河村 沙河街堪称“天河第一街”

  这条头接山岗、尾衔大江的沙河涌,没有玉带濠的商船云集,也不似护城河载入史册,却以质朴的流水,默默哺育两岸。很少有人知道,广州最繁华的天河区,其名字的根脉就藏在这条不起眼的河涌里。

  沙河涌从白云山自北向南,流经丘陵、台地与平原地带,流到今广和路、广利路一带时,水流变缓,水面宽阔。宋代开始,临水而建的村落就叫“大水圳村”。“大水圳”就是沙河涌的一个别名。九百余年间,它始终是广州城郊的平凡村落。1927年,今海珠区大塘村人李福林如日中天,此时的大塘、大水圳、棠下等5个村村民多姓李,被视为同宗。为彰显权势,李福林将大塘村改名“天池村”,寓意“天池出龙”。他又派人游说同宗村落以“天”字更名。游说者来到大水圳村,见河涌奔流、河水清澈,提议“不如叫天河村”。村民欣然应允。改名后的天河村,比拗口的“大水圳”更顺口。尽管后来天池村等都复归旧称,但“天河村”保留至今。

  20世纪初,在天河村的土地上建了一座机场,取名天河机场;1984年,在被废弃的天河机场原址上,六运会场馆——天河体育中心动工。一年后,广州设立新区,因天河体育中心是六运会主场,名气大,新区便以“天河”为名。这条命名链的源头,就是沙河涌,它如一条藤蔓,结出天河村、天河机场、天河体育中心、天河区。一条河涌,就这样把名字写进了城市历史。

  鲜为人知的是,天河区初建时,半壁江山皆烙下“沙河”印记。据《天河区志》记载,1950年由沙河墟、田心村等组成的沙河街成为天河地区首个行政街,堪称“天河第一街”。沙河街只管辖城镇居民。天河建区时,下辖沙河街、沙河(乡)镇等,102平方公里的辖区中,沙河乡(镇)独占约60平方公里,珠江新城、天河路等今日地标当年尽属其管辖。

  如今,沙河镇已消失在行政区划更迭中,唯有沙河街仍挂着“沙河”的门牌,先后被划入白云区、黄埔区等区,最终划归天河区。20世纪90年代,街道范围多次调整,如今仅剩1.26平方公里,是天河区面积最小的街道。但正是这片弹丸之地,见证了天河区从农耕村落到现代都市的蜕变。

  百年繁华

  沙河街道办的接待室,悬挂着一幅地图。地图上,沙河街位于天河区西南角,东与林和街道相依,南与越秀区东风公园相连,西到内环路,北至广深铁路。可就是这个弹丸之地,承载着广州城东的百年底蕴。

  从清代城东交通要塞,到清末民初兴盛的城东墟市,再到今日密密匝匝的服装批发城,沙河的喧嚣里,千年商都的血脉在奔涌。

  清代广州东郊咽喉要塞 名将刘永福带旺墟市

  今天热闹喧嚣的沙河,150多年前是广州东门外的咽喉,是广州往来粤东等地的必经之路,官府于此设“沙河汛”。古时“汛”通“讯”,即道路哨卡,可驻兵十余人。据古籍所载,沙河的哨卡大概位于沙河善堂对门,约21平方米,扼守要冲。

  南来北往,人踩马踏,这里渐渐走出一条黄泥小道,乡间的米、柴、竹等从此进城。城内的布匹、洋火也由此入乡。人流量逐渐增多,当地人开始在哨卡旁搭起棚寮房屋,卖凉茶、卖草鞋、经营饭馆,做起小生意。清同治年间,官府正式开设行政机构沙河埔。此后,河涌边建起埗头(码头),沙河一带逐渐发展成城东集市。

  据清同治十年的《番禺县志》记载,当时,尚未有沙河墟之名,附近只有燕塘墟(今燕岭大厦附近)和三宝墟(今广汕公路附近)。而真正让沙河商业墟市兴旺起来的,则是清末名将刘永福。

  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十月,中法战争结束后,在越南抗法的清末名将刘永福奉命撤回国内,驻守广州沙河。部队分散驻守在离大营3公里、丘陵起伏易守难攻的五山,即今华南理工大学和华南农业大学一带。当地村民视刘永福为大英雄,非常尊敬他。刘永福也热爱这片土地,视广州为第二故乡,在沙河涌畔建起了刘氏家庙,既是寓所,也是宗祠。刘氏家庙位于广州大道中大洲地2号,与沙河街仅一路之隔。记者看到,刘氏家庙是典型的清末岭南祠堂建筑风格,坐北朝南,广三路,深两进。门前广场上,矗立着刘永福的塑像,只见他长剑在握,手拿望远镜,尽显英雄气魄。

  当时,刘永福所率部队及家属、随从累计超过2000人,日常物资采购需求巨大。军营门口的空地上,先是支起了几把油伞,后来搭成简易的竹棚寮房,卖鸡的、卖柴的、卖针头线脑的,人烟汇聚,沙河迅速热闹起来。燕塘墟因战乱被破坏,新的墟市沙河墟更热闹了。

  今天的沙河大街就是当时沙河墟的主干街道。“北有赶集,南有趁墟。”在物资尚不丰盈、大型商超和商圈未兴之时,“趁墟”是人们获取物资的唯一途径。沙河墟依托发达的水运交通,每逢墟市,周边的街坊和当地村民从四面八方涌来,互通有无。

  羊城美食遍千户 山水河粉享美誉

  可以想象,当时沙河墟的人声鼎沸。喧嚣中,有人奔向茶楼,期待一碗慰藉辛劳的沙河粉。

  沙河粉是沙河街三大特色之一,也是广州家喻户晓的小吃美食。沙河粉因最早出自沙河街而得名,独特的米香,搭配生抽、老抽的浓郁调味,让“吃粉一族”难以抗拒。2021年,米粉制作技艺(沙河粉传统制作技艺)更是被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成为岭南饮食文化的一张亮丽名片。

  如此美食,起源于何时,由何人所创,迄今无确凿史载,民间传说却绘声绘色。一说清晚期,沙河小食店“义和居”店主樊阿香,仁心救助一落魄老者。老者原是清宫御厨,得罪慈禧逃难到了岭南。有一次,樊阿香生病,卧床不起,茶饭不思,小店也无法经营。老者为报恩情,用白云山清泉泡米、磨浆,蒸出薄透粉皮,切条调味。阿香食后,胃口大开,病情渐渐好转。阿香打探此为何物,老者说:“此粉出在沙河,就叫沙河粉吧!”阿香得老者真传后,选上好米、山泉精制售卖,取名“沙河粉”。另一说则源于沙河一客家夫妇的水粄生意。有一天,客似云来,粉浆告急,店主急中生智,将余浆加水稀释蒸成薄饼,再切成细长条状,加入香葱等调料。食客享用后赞不绝口,纷纷询问这是什么美食。店主脱口而出:“山泉沙河粉!”“沙河粉”之名遂不胫而走。

  传说真假已难考,可沙河粉确实薄得透光、韧得弹牙,迅速成为沙河的金字招牌。至20世纪初,广州城里的茶楼纷纷派伙计挑着箩筐到沙河订货,沙河粉的生意好得很。后来的沙河大饭店,更将沙河粉推至巅峰,开发出烹法多变、五味纷呈的沙河粉,引得中外宾客慕名而来,并收获“羊城美食遍千户,山水河粉独此家”的盛誉。不仅如此,沙河粉还被带到了广西、福建和东南亚等地,变成当地常见的主食。

  广州首条马路通沙河 华侨最早经营出租车

  集市兴旺、河粉飘香,引来了更远的人。

  19世纪末,沙河与广州城之间的交通,靠的是一条黄泥小道,天晴一层灰,下雨一摊浆。在车马疾行下,小道日渐拓宽。1906年,商人集资把它拓成一条三四米宽的马路,从东较场直抵沙河,取名“东沙马路”。东沙马路被认为是广州第一条可以走机动车的马路。从此,商客、市民、农民、游人络绎不绝。一条路引八方客,商机如春草勃发。

  20世纪初,海外华侨纷纷携资归国,参与广州建设,东山口、新河浦、长堤一带就是在这一时期得到开发。1915年,一位马来西亚华侨独具慧眼,他看中东沙马路这条当时广州少有的“通衢”,从香港购入旧车翻新,开创了广州最早的出租车业务——扬手即停,沿街搭客。这是当时广州市内唯一的机动车业务。纵使车速不快,且仅能行驶于沙河与大东门之间(因城内无车行之路),每小时车资更是高达4~5元,但仍引得非富即贵者争相体验。沙河由此愈加热闹,墟、市两旺,富商甚至效仿城区,建起宜居宜商的骑楼。

  今天人们说的墟市,都是集市的意思,但当时的“墟”“市”有别:沙河墟在东沙马路北,是郊区乡民摆卖农副产品的地方,不固定。趁墟时人流如鲫,傍晚散墟则空无一人。“市”即安平市,位于马路南侧,乃固定商业区。最热闹的时候,马路两旁,农产品交易、江湖卖艺、龙舟说唱,乃至“出租马车”行当,热闹非凡。辛苦奔忙的人们,最盼能在茶楼小憩,叫一碗热气腾腾的沙河粉,熨帖辘辘饥肠。这或许,就是广州人的生活。

  1921年,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落成,东沙马路改名“先烈路”。百年后,先烈路已经成为跨越天河、越秀两个区的交通要道,全长4公里。行走其间,陵园肃穆,碑塔巍然——十九路军淞沪抗日阵亡将士陵园、朱执信墓、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园……当年英烈以热血照亮前路,守护的正是这片土地上千秋传承、烟火鼎沸的繁荣生机。

  商贸兴盛

  从古时的沙河墟,到美味的沙河粉,再到民国时期的沙东马路,沙河的商业文化一脉相承,宛如一部生动的史书,记录着时代的变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经的河粉小店汇聚成广州最早一批星级大饭店,远近闻名;曾经的沙河墟,变身为农贸市场后又崛起一座座现代服装城,延续着这片土地的商业基因。

  服装潮流地七天即过时 人潮托起华南服装集散地

  20世纪50年代,沙河迎来全新的变化。以沙河粉著称的沙河大饭店、时尚潮流的沙河百货,引得广州市民专程“逛郊区”。“当时广州没几家百货商场,沙河就占一处。”沙河街道商会秘书长何创发回忆说:“人们拖家带口来到沙河,先逛百货,再吃沙河粉。”

  有人流的地方,就有商业。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激发广州商都活力,附近村民自发在曾经的沙河墟摆起了地摊,形成农贸市场,很多人在市场里卖起了服装。在农贸市场里经营服装,这在当时还是新鲜事。1985年,一场大火几乎吞噬了整个沙河市场。谁能想到,这场意外之灾竟催生出沙河服装的江湖。何创发回忆说,大火之后,在媒体报道中首次出现“沙河服装市场”的称谓,震惊全城。“在广州郊区的农贸市场,竟然有一个服装集市!”政府顺势改造市场,建起格子铺。商户用竹竿挑起衣服叫卖,在“天光墟”“夜市”的吆喝声中,沙河开启了“一块布撑起一个摊”的创富时代。

  何创发就是这时从一德路来到沙河,见证了沙河服装商业的“黄金时代”。“起初,我是做代理,后来参与维护市场秩序。外地客商涌来拿货,档口凌晨四点就亮灯。”市场越做越大,零售变批发,长运、万佳、沙东等专业服装批发城,像蘑菇般一夜之间钻出地面。泼天流量将沙河浇灌成与广州十三行、火车站并称的华南三大服装批发集散地,甚至流传着“服装看沙河,沙河一涨全国涨”的行话。何创发至今还清楚地记得,1992年9月30日凌晨3时到5时,到沙河拿货的人,将整个沙河挤得水泄不通。“即使壮汉,都寸步难行!”当时负责秩序维护的何创发,站在高台上俯瞰。“有人用头顶货包,一顶起来就放不下了——地上根本没空隙。”这一天,有70万人在此织就财富梦想。

  沙河服装为何如此受欢迎?其中的奥妙就是潮流和品质。何创发说,沙河离中大布匹市场非常近,这里的很多商户白天发货,夜晚直奔中大布匹市场打版下单,天亮前新货已挂满档口,简直是24小时运转。“这里的服装样板库存超过一周,就算过时。”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沙河服装商圈,已经拥有34座批发城,其中,仅沙河街辖区内就有24座,每日吞吐服装上百万件,覆盖中高低各种档次。“不管什么服装,只要你能想到的,在沙河都能找到。”何创发说,每天从这里发出的货物有百万件。记者也看到,货袋上的地址既有北京、西安、成都等国内大城市,也有东南亚甚至欧美的城市。何创发给记者讲述了一个很有趣的故事。曾经有人在国外花了两万多元买了一套西装,送给沙河的一个商界大咖。何创发看到后,总觉得很眼熟,好像在沙河哪一家档口看到过。“后来,我们就在服装城里找到了一模一样的西服,一问才发现,这套西服就是从这里出去的,500来块批发出去的。”

  首张网批牌照开启新业态 传统批发城更像时髦商场

  进入21世纪,当电商浪潮席卷全国,沙河灏丰服装城悄然拿下全国首批、广州首张网络批发牌照。这张牌照像一把钥匙,打开了传统批发市场转型的大门。何创发回忆说,商城手把手教商户上网,很快,非凡网络、金富丽等网批城如春笋涌现,开启沙河服装商业的新业态。

  记者看到,这些网络批发城都是一格一格的小档口,档口小妹不埋头理货,而是紧盯手机屏幕——客户线上选款下单,物流闪电发货。“客户在手机平台上看好款式后,直接下单,然后由平台来我们这里拿货。”一位店主说。每年的购物节都是沙河街工作人员最忙的时候。2015年“双11”,50万人潮涌入沙河,街道工作人员筑起600米人墙疏导,有人笑称:“举一天胳膊,比扛货还酸!”

  依托沙河商圈,这里诞生了一大批直播基地。2020年,沙河崛起近10万平方米的电商直播基地。离服装城不远的五号服装小镇成了风暴眼,这里汇聚共享直播间、网红摄影棚,有人单场直播销售额突破100万元。紧邻沙河的白云区大源村,从一个客家小村庄崛起为全国首个“百亿淘宝村”,2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有5000多家电商经营户在寻找无尽的商机。据说,每天从沙河服装批发市场运出的300多万件货物,其中至少有100万件会流向大源村。

  近年来,沙河街积极拥抱新技术,整合多方资源,正将传统的批发市场向现代商贸中心转型。走进长运服装城,挑高的天花板洒下画廊般的光晕,绿植环绕的咖啡厅飘出拿铁香气。在咖啡屋点上一杯冷饮,坐在竹椅上,听一段舒缓的音乐,让人瞬间卸下疲惫。商户可免费使用中央T台走秀,模特身着新品款款而行,台下采购商轻点平板下单。“这哪是批发城?分明是时尚商场!”长运服装城总管刘伯荣指着改造后的空间自豪地说。这座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老市场,通过分区经营、智能照明升级,化身“服装体验馆”。漫步沙河街,这里的每一条街道、每一辆手推车、每一个黑色塑料袋,都承载着沙河的商业传奇。

  艺术殿堂

  烟火深处的浪漫18家文化团体聚集沙河顶

  当夕阳掠过沙河服装城的楼顶,喧嚣的先烈东路、沙河大街、濂泉路等逐渐安静,商户拉下卷闸门,服装城的灯光渐渐稀少。可就在一街之隔,沙河顶与水荫路却仿佛被星光照亮——各大剧场的门楣次第亮起,人们三三两两,像奔赴一场无声的约定,艺术的气息悄然流淌。这又是沙河的另一种生活。

  循着沙河顶新二街漫步,十三号剧院那白色大理石,简约得如同一个精心设计的留白;广州歌舞剧院在路灯下泛着岁月温润的光泽;而广州杂技团那幢朴素的建筑里竟藏匿着惊心动魄的空中奇迹。

  “老广看戏,认地方,认角儿!几十年的老团了,从小看到大。”一位坐在台阶上候场的老先生笑着说,他指着广东歌舞剧院的方向。这里的前身是1949年7月在广东梅县松源成立的华南文工团。同年11月11日,该团组成彩旗队、唢呐队、腰鼓队等奔赴广州,参加“广州解放入城式”。20世纪50年代,《乘风破浪,解放海南》被誉为“中国第一部歌舞剧”,曾受邀到北京演出,轰动京城。后来,广东歌舞剧院移址沙河顶,成立了中国内地第一支流行电子轻音乐队——“紫罗兰”乐队。七十多年来,广东歌舞剧院人才辈出,名作荟萃,成为几代广州人的精神家园。著名舞蹈编导家梁伦、一级演员温明珠、一级演奏员余其伟、著名女高音歌唱家刘东红等艺术名家,都曾在这里播撒艺术的种子。北京国家大剧院、香港文化中心、澳门威尼斯人剧场、纽约林肯艺术中心、华盛顿肯尼迪艺术中心等世界顶级舞台都留下广东歌舞剧团的身影。

  在沙河顶、水荫路一带,聚集了包括广东歌舞剧院、广东现代舞团、广州歌舞剧院、广州话剧团、广州杂技团等在内的18家文化团体,这些散落街巷的院团,如同珍珠般嵌入寻常烟火深处,默默滋养着城市的文化根脉。随着沙河片区“活力艺术专区”蓝图的展开,艺术正从舞台漫溢至街巷,融入寻常生活。

  这片不足2平方公里的土地,在日升月落间,神奇地切换身份,白天的商贸动脉,入夜则化身艺术殿堂。商业氛围与艺术气息奇妙共生,市井烟火与文化之光交相辉映,为这座千年古城注入恒久不息的活力。

  ● 尚书恩泽,学士词章,奕世犹留佳话在;星岫云环,沙河水绕,此间宜有夏声来。——刘氏家庙联

广州日报粤韵周刊A6朝迎万商齐聚沙河 暮亮银灯雅俗共赏 张忠安2025-08-06 2 2025年08月06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