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健康科普乱象将迎来更大力度整治!
近日,中央网信办、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等四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规范“自媒体”医疗科普行为的通知》,明确要求“自媒体”账号对发布转发医疗科普信息的真实性、科学性负责,严禁无资质账号生产发布专业医疗科普内容,严禁违规变相发布广告。
乱象,反映出混乱、无序、不合规范。我们知道,某个问题一旦被归为“乱象”之列,就意味着它并非偶发个例、一时失序,而是程度严重、为害甚广。医疗科普乱象,更是如此。无资质、编故事、拼演技、忙带货,夸大效果、虚构病例、消费欺诈,斑斑劣迹,必须且亟需“医”治。
为何强调“亟需”?因为生命绝非儿戏,医疗科普关乎群众健康。这一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其信息输出的严肃性。“拍打拉筋能防癌”“生酮饮食能饿死癌细胞”“每天一杯红酒,软化血管”……医疗科普旨在把健康知识传播到千家万户,可今时今日,大量健康类谣言恰恰出自所谓科普账号之手。“自媒体”医疗科普账号,俨然成了健康类谣言的供应商、集散地。有数据显示,在全国10.74亿网络视听观众中,92.1%曾通过短视频平台接触健康科普内容。层出不穷的谣言,乘以数量庞大的受众——可以说,这种流量驱动的信息污染,已然成为危害公共健康的重大隐患。
误导之外,还有“误伤”。套上白大褂招摇撞骗,演绎狗血剧情吸睛涨粉,冒充专家推销高价“神药”……在互联网上,一些“网红医生”及其背后的MCN机构,把“健康科普”作为捞金的幌子、敛财的工具、暴富的赛道,擅长制造焦虑、简化因果、情感绑定;与之对应,消费者轻则钱财受损,重则延误病情。此外,有的借所谓“科普”传播猎奇、低俗等不良内容,模糊医学与娱乐的边界,有损医护群体的形象,也在无形中稀释着医疗行业的公信力,威胁公众的信任基础。
应当看到,在信息爆炸、过载的时代,去伪存真是一个永恒课题。如今在许多行业,所谓的专业人设正在成为收割流量的一把新“镰刀”。具体到医疗领域,门槛一低,必然鱼龙混杂、泥沙俱下。我们前面说到,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其信息输出的严肃性,换言之,就是要由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这个“专业”,不能任由个人贴标签、拼演技,而必须严格把关、认真核验。对此,各网站平台应进一步完善医疗“自媒体”账号资质认证工作,对申请相关资质认证的账号,逐一、分类开展资质核查;对医生、护士等执业信息,应通过国家卫健委官方信息查询渠道进行查验比对。假的真不了,去伪存真才能减少“江湖忽悠”、遏制流量生意。
“网红医生”先得是真医生,医疗科普首先要很靠谱。把穿上“医生”马甲的网红清退出场,健全把关核验机制,才能为后续整治打下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