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劳动育人协同创新模式探索

广州日报 2025年08月05日 杜灿谊 王羊羊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大中小学各学段和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新时代劳动教育被提升为立德树人的战略性工程,其根本目标锚定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重要论断,为新时代高校深刻把握劳动教育的时代内涵、全面提升育人质量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为此,高校正以高度的使命自觉,积极探索构建体现时代特征的劳动教育创新模式与长效机制。

  当下,人工智能的浪潮正深刻重塑人类社会生产结构与认知范式,这一历史性变革将劳动教育推向了时代前沿。在此背景下,如何构建一个适应智能时代内在要求,并能有效实现育人目标的劳动教育新体系,已成为关乎高校教育未来与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命题与历史性课题。

  一是数字素养融入与跨学科知识整合实践路径。数字时代正驱动着劳动形态的根本性跃迁,其核心在于数字素养的深度融入与跨学科知识的系统整合。与传统劳动依赖固化技能、固定工具和实物对象不同,数字劳动者需具备动态演进的数字素养与跨学科能力;工具进化为可自主学习的智能体;劳动对象则扩展为可编程的数据与虚拟资源,从而驱动生产过程的智能化和透明化。因此,实践路径必须实现三重核心转变:劳动者需从“技能固化”走向“数字素养+跨学科能力”的复合型成长;劳动工具应用需从被动“使用工具”跃升为主动参与“设计工具”;劳动对象操作需从“实体操作”转向“数据驱动”的范式,这标志着从依赖物理实体与经验传承的传统范式,向拥抱数据智能与持续创新的现代认知范式的系统性能力重构。

  二是构建五育课程融合体系。构建以劳育为核心牵引的综合性课程框架,该体系由劳动理论认知课程与劳动实践养成课程两部分构成。理论课程聚焦于价值观塑造与思想引领,系统阐释劳动创造价值的根本立场、劳动者肩负的社会责任、劳动实践中蕴含的哲学与美学,以及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等,旨在筑牢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的价值根基。实践课程则致力于能力培养与价值内化,通过涵盖日常生活技能、公共服务素养的基础性实践,汲取劳模精神养分与激发创新活力的榜样激励与竞技性实践,以及践行社会责任与奉献精神的志愿服务性实践等多元化路径,引导学生将理论认知转化为自觉行动,最终实现知行合一、全面发展,为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奠定坚实基础。

  三是劳动育人评价机制建构。基于劳动教育的实践特性和育人规律,创新构建分类分层、多维协同的评价机制。该体系以“精准分类、权责对等”为基本原则,针对不同类型劳动实践设计差异化评价方案。如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基础性劳动实施“过程—结果”双维评价,由各二级学院教师重点考查学生日常表现与公共服务实效;示范性活动采取“价值—能力”分项评价,对劳模精神宣讲侧重价值认同度评估,对技能竞赛突出专业能力考核;创造性实践推行“发展性评价”,项目导师全程跟踪创新过程与成果产出;志愿服务实施“量化+质性”评价,由团委基于服务时长与社会效益进行综合评定。通过构建这种全场景覆盖、多主体协同的智能评价系统,实现了劳动教育“认知—情感—意志—行为”的完整育人链条闭环,为培养新时代高素质劳动者提供了科学的评价保障,促进了劳动教育从形式参与向实质育人的转变。

  四是以数字化管理赋能劳动教育创新发展。针对当前高校劳动教育存在的实践过程难追溯、育人成效难量化等突出问题,数字技术提供了突破路径。通过构建智能化的劳动教育管理平台,实现从组织到评价的全流程数字化重构,可有效提升劳动教育的规范性和科学性。以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实践为例,其开发的劳动教育管理平台集成“一键报名—过程留痕—智能评价—成果认证”等功能模块,实现了劳动实践从粗放管理向精准治理的转变。该平台通过自动生成学生劳动成长档案、智能分析实践数据,既为教师提供客观评价依据,又促进学生劳动素养的持续发展。这种数字化治理模式不仅创新了劳动教育的实施路径,更通过技术赋能深化了其价值内涵,为构建新时代劳动教育体系提供了实践范式,对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第一作者系广东技术师范大学教务处处长,本文系广东省高等教育学会“十四五”规划2024年度高等教育研究重点课题“跨学科视角下高校劳动教育教学体系改革创新与实践”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4GZD06)】

广州日报理论周刊A8新时代劳动育人协同创新模式探索 杜灿谊 王羊羊2025-08-05 2 2025年08月05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