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福田红树林生态公园。
推窗见绿,出门入园,这是深圳人触手可及的生活日常。从莲花山的风筝线到深圳湾畔的落日余晖,从荔枝公园的晨练身影到人才公园的灯光秀,深圳的逾千座公园镶嵌在每一位市民的生活和记忆里。据统计,至2024年底,深圳全市公园数量达1320个,公园500米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达91%。
深圳的公园发展有哪些问题?如何让公园“千园千面”,更好地承载更多元的生活场景呢?近日,深圳市政协“委员议事厅”举行,围绕“深圳公园的1000种美妙可能”主题,多位政协委员直抒胸臆,现场碰撞出不少智慧火花。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刘畅
逾千座公园可有“1000种玩法”
市政协常委、人口资源环境委副主任,深圳市蕾奥规划设计咨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富海提出“公园的1000种玩法”的概念,建议政府提供政策支持,引入市场化手段,开启“公园运营”,鼓励市民和企业成为公园内容运营商和“主理人”,将公园打造成一个轻体量的、以文化创意和趣味活动为主的“微型产业园区”和“轻创业乐园”。同时鼓励从事文创、设计、艺术、户外活动策划的年轻人,到公园来“练摊”、做工作室、搞小型快闪店,让他们直接面对游客服务,较低门槛地尝试创意。
市政协委员、脉山龙信息技术股份公司董事长汪书福则认为,深圳公园相似性较高,有特色的比较少,比如想带孩子去体验农耕,或者是体验一些非遗手作,这样的场景比较难找。他认为,深圳的公园藏着“生态+体育+商业”的三重潜力,若能深度挖掘,可让“千园之城”蜕变为“运动之都”的鲜活载体。
对于挖掘公园的多元价值,市政协委员、坪山区人民法院副院长、民进深圳市委会常委高洁提出可“分区分层”管理,把公园分为“公益核心区”“兼容区”和“活化区”。她表示,可以参照暗夜社区的有关天文观测环境保护条例的分层分区治理模式,细化公园区域,划分为“公益核心区”,占比不低于70%或更高,承载基本公益保障需求,免费使用;“兼容区”,轻商业加公益设施并存,收入反哺;“活化区”,潮玩、露营、咖啡、市集等,实施特许经营。
此外,市政协委员、华测检测集团副总裁兼董事会秘书姜华建议,深圳“千园千面”可以分类别来建,尤其加强公园的文化功能建设,可以有计划、有目标地建设一些美术公园、雕塑公园、音乐公园、茶文化公园、咖啡文化公园,让公园成为简化版的美术馆、博物馆。
让公园时间、空间“错峰共享”
市政协委员、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院长助理、农工党南山基委会副主委宋岩认为,深圳的公园建设可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打造空间差异,让不同公园各有特色;另一方面构建时段差异,通过时间分配提升使用效率。比如年轻人偏爱街舞,老年人热衷广场舞,两者对氛围的需求就大相径庭。在这种情况下,“错峰共享”或许是个可行的思路。宋岩建议,白天可侧重生态研究相关活动,同时为老年人提供活动便利;傍晚则向社交属性倾斜,满足年轻人的需求。
对于各位委员的建议,深圳市城管和综合执法局党组成员、二级巡视员杨立群表示,委员们提出的挖掘“生态+体育+商业”潜力,加强文化功能建设等建议,正是该局探索的方向。
据介绍,深圳在2019年提前实现了“千园之城”的目标,随后提出了建设“公园城市”的愿景,并作了推进实施三年行动计划。2023年,深圳全面推进了城市公园绿地开放共享的试点,注重挖掘公园生态的潜力,划定开放共享区域,推进文化、科教、体育、商业等场景进入公园。
据了解,今年,深圳市人大常委会颁布了《深圳经济特区公园条例》,其中第五十二条明确,符合条件的公园可以实施特许经营,具体条件和管理办法由市人民政府另行制定,为深圳市公园的运营提供了更多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