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帮忙走个过场,对你们没有任何影响。”大学生小张和小杨听信了中间人的说辞,签下了自己的大名,分别成为一笔16万元贷款的“贷款人”和“担保人”。这笔钱被该银行员工用于补上不良贷款的窟窿。数年后,小张和小杨被银行起诉偿款,成了失信被执行人。这是《检察日报》报道的一则真实案例。
今年网上有个流行语——被做局了,指的是陷入他人设计好的困境之中。案例中的小张和小杨,正是“被做局”的典型。做局者银行职员与中间人,以返利为诱饵,骗大学生签字贷款,完成“借新还旧”。四个当事人,一个有业绩,一个有回报,两个有债务。好在最后有个“大团圆”的结尾:得益于检察机关的努力,银行“内鬼”被揪出,该银行的诉讼请求被驳回,小张、小杨的征信被恢复;更可喜的是,当地检察院自主研发了数字化鉴别程序,为200余名当事人恢复了个人征信,消除“冤枉债”2700余万元。
故事的“反转”固然可喜,可倘若代入受骗者的视角,还是可惜可叹。两位大学生,从头到尾懵懵懂懂,别人说啥信啥,有求必行,竟为了区区不足200元的返现,成了替别人还贷的“大冤种”。对于年轻违法者,我们常说其涉世不深、法律意识淡薄、社会经验不足。可置身银行的信贷部,什么文件都敢签、谁的话都能信,这种“松弛感”还是到了匪夷所思的地步。
现如今,不少年轻人热衷参与兼职,赚点小钱。这并无不妥,可有的剑走偏锋,从事“刷单”、“跑分”、刷好评等灰色生意;有的试图不劳而获,大胆出售、出租自己的电话卡、银行卡……殊不知,有一项刑事罪名——“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早已成为年轻人掉坑的“重灾区”。根据相关统计,35岁以下被告人占比超过80%,25岁以下被告人占比三分之一。
涉世未深可以理解,受人蛊惑也情有可原。可对于一些灰色兼职、不当获利,有的人隐隐觉得有些不妥,依然心存侥幸;有的甚至明知违法违规,依然禁不住诱惑。从签字、刷单到卖号,所获不过蝇头微利,却要承担自毁前程的风险,真的值吗?如此低收益高风险的“局”,千万不要做给未来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