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养老院内,护工和徐春兰(右)在查看晓晨的状况。
走近特殊监护④
什么是公职监护?
公职监护属于法律规定的一种兜底保护措施。根据民法典第三十二条,被监护人没有依法具有监护资格的人的,监护人由民政部门担任,也可以由具备履行监护职责条件的被监护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担任。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张丹
作为公职监护“主体”之一的社区居委会,在某些关键时候能起到帮特殊人群“续命”的作用。
11年前,年仅22岁、生活不能自理的残障人士晓晨(化名)在双亲去世后面临无人监护的困境,正是她所在社区的居委会兜底成为“监护人”,晓晨才成功入住一间养老院得到妥善照护。
该社区居委会负责人表示,尽管多年来居委会的人员发生了变动,但每一位工作人员都会将这份监护责任“传承”下去。
她是“双残”孤儿
年过三十仍“牙牙学语”
“晓晨的智力相当于四五岁的小孩,会学着说话,但不会自己去主动说。”广州市荔湾区颐和养老院相关负责人徐春兰告诉记者,1991年出生的晓晨今年已经34岁,是一位重度智力、肢体残疾的孤儿,她从2013年11月入住该养老院,至今已过去11年。
与其他入住该养老院的残障人士不同,晓晨的监护人从入住起便是她户籍所在地的社区居委会——荔湾区彩虹街道荔溪社区居委会,多年来为晓晨提供着“兜底监护”。
在养老院二楼,晓晨在护工搀扶下走出了房间,一身干净整洁的粉色长裤和T恤,衬托出她的白皙;始终弯曲的胳膊与膝关节内侧,则显得她更加瘦小。在护工的帮助下,她缓慢移动着脚步,最终坐在一张位于走廊尽头的座椅上。而在她对面,则坐着众多聚精会神看着电视的“院友”——其中既有失能老人,也有智力残疾的年轻人。随后,一位护工发现晓晨鼻涕流了出来,赶忙用随身的手巾帮她擦干净。
“她其实也有情绪的表达。”徐春兰说,每当周一养老院要开展自助餐或生日聚会时,晓晨会高兴地慢慢推着小凳子前去“占座”。当然,她也有发脾气的时候,会像小孩那样把嘴巴翘起来不说话。“不出意外的话,晓晨的下半生都会在这里度过。”
双亲先后离世
街道社区倾力帮她“续命”
在晓晨入住养老院的协议上,“监护人”一栏赫然写着“广州市荔湾区彩虹街荔溪社区居民委员会”,并盖有居委会公章。入住日期为2013年11月27日。
“在晓晨的父母去世后,她就面临着没人管的困境。怎么让身陷绝境的她在社会保障体系中体面地活下去,是对社区人文关怀工作提出的一个课题。”荔溪社区党委书记陈健宏介绍,晓晨一家人原本住在其父单位附近的福利房,父亲身患残疾,母亲的身体状况也一般,在护理晓晨的支出上已是入不敷出。“当时晓晨的父亲先去世,由于她母亲还在打工,所以还无法申请特困补助。”而当晓晨的母亲也去世后,家中完全没了收入来源,如果能够尽快将晓晨的特困补助申请下来,她未来的生活才能有保障。“申请了特困补助后她才能被纳入民政部门重点补助人群之中,而后才能由社区来为她担任监护人职责,将她安置在养老院中。”
陈健宏回忆,由于申请特困补助需要一定的时间周期,当时社区在民政部门、街道的牵头下先组织了一个临时救助小组,有人给晓晨送饭,有人到她家中看护,让她能够达到基本的生活标准。与此同时,街道相关人员也在加急加快地对接她的申请,最终只用了一个月左右就完成了审批流程。而负责残联工作的人员也按残疾人救助政策加急为她申请入住护养院程序。
从为晓晨申请特困补助,到后来居委会成为监护人送她进养老院,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帮她“续命”。“当时真的发动了整个街道和社区来帮助晓晨渡过难关,我们都希望能够将她尽快送到有政府部门监督的养老院,接受专业的护理。”
居委会来“兜底”
当监护人为她申请养老院
记者了解到,在民法典实施前,关于公职监护的规定主要体现在民法通则中,民法典则进一步强化了民政部门在兜底监护中的特殊地位和职责。
“对于这些没有民事行为能力的特困人群,民政部门和社区居委会就成了他们兜底的保障。”陈健宏说,社区居委会作为兜底组织之一,也就依法承担起监护晓晨的责任。
据介绍,社区居委会曾找过晓晨的相关亲属召开协调会,但并没有人愿意承担监护角色。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及流程要求,在彩虹街道办事处、派出所、司法所参与下,相关亲属签订了放弃监护权的文件,之后居委会才正式成为晓晨的监护人,开始帮她报批相关资料,申请保留低保资质及对接养老院等。
作为晓晨的监护人,“人”和“钱”是居委会日常主要关注的内容。“每年春节、中秋节以及助残日,居委会人员肯定会到养老院去看望晓晨。”荔溪社区的民政工作人员梁贵宏介绍,晓晨由于被纳入到特困人群序列中,所以民政部门对其日常生活的跟进较多,每个月都要对她的身体状况和精神状况进行了解。
由于晓晨是重度、多重智力及肢体残障人士,残联会根据相关规定对其进行补贴,这部分补贴加上特困人群补贴,构成了晓晨入住养老院费用的主要来源。
“目前刚好可以做到每个月收支平衡的状态。”陈健宏介绍,无论是残联还是民政部门,对于补贴的发放使用都有着严格的监督审查制度,每一笔支出都会溯源。而作为晓晨监护人的社区居委会都会按照程序进行支出上报,然后由相关部门进行审查监管。
记者手记:
“铁打”的社区 “传承”的责任
“你看,我总会给街道、居委会的工作人员发一些晓晨的日常视频。”徐春兰打开手机给记者看了她与彩虹街道、残联、社区等部门的沟通记录。原来,负责晓晨监护工作的相关工作人员会聚集在一个微信群里,尽管多年来,社区居委会书记、民政专员、残联人员等不时发生变动,但这个群的名称始终都是“晓晨情况沟通群”。
“两三年前见到晓晨时,她还有些瘦小,现在白胖一些了。”陈健宏表示,“铁打的社区、流水的社工。居委会人员不可能一成不变,但只要社区在,每位工作人员都会拿好接力棒,将这份人文关怀责任坚定地传承下去。”
(记者微信:zhangdan34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