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凯琳

郑睿之

陈冬娜
每逢高考志愿填报季,互联网上总流传着“广东人不爱出省读书”的说法。当广东学子打破“不出省”的固有印象,奔赴省外高校求学,会收获哪些新奇体验?他们对学弟学妹有何建议分享?
近日,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采访多位在省外求学的广东学子,讲述他们在异乡的成长故事。面对不同地区生活习惯、文化和饮食的差异,他们学会理解与包容,入乡随俗,了解当地文化,收获特别体验,也在远离父母的日子里慢慢走向独立。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林欣潼 实习生唐凯琳、郑睿之、严柔善
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
唐凯琳:在适应与成长中走向独立
广州市执信中学毕业生 现就读于宁波诺丁汉大学
我从小在广州长大,毕业于广州市执信中学,现就读于宁波诺丁汉大学,已经在宁波度过了两个学年。从珠江边来到宁波,这段求学旅程不仅让我体验到地域之间的文化差异,更让我在适应与成长中,逐渐走向独立。
虽然都是南方城市,但广州和宁波在生活习惯上还是有着不少差别。比如在冬天,广州天气没有浙江干冷,容易出汗,不洗澡无法入睡;可在宁波的冬天,干冷的气候能让身体保持干爽,宿舍里本地的同学都两天洗一次,这就是气候差异带来的不同生活习惯。
饮食也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宁波的甬帮菜以海鲜为主,菜色清淡口味却偏咸,常见的咸齑(雪菜)、咸蟹、泥螺等咸鲜下饭,与讲究食材本味鲜甜、注重火候与刀工、追求“清、鲜、爽、嫩、滑”且调味丰富的粤菜截然不同。早茶文化是广东饮食的代表,一盅两件,慢斟细饮,而宁波的早餐则要“硬核”一点,仓桥面结面、宁波汤圆、粢饭团配豆浆是经典,快捷实在。慢慢地,我开始习惯清淡但鲜美的宁波小海鲜,也学会了在学校食堂里发现“南方胃”的慰藉。但我还是会想念广州琳琅满目的茶点、锅气十足的炒牛河和一碗温润的老火靓汤。
除了生活习惯,更大的改变是心理上的独立。读高中时我是住校生,但回家也并不是一件麻烦事,有时学业压力大、心情烦闷,随时可以回家,喝上外婆煲的热汤,与父母畅谈学习生活上的烦恼。上了大学后,回家变得不再方便,与家人的沟通也不那么直接,更多时候要自己处理事务和调节情绪。与此同时,我也与同学、朋友之间产生更深层的联结。学会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培养社交能力,也是进入大学后很重要的成长。
我建议即将离开家乡上大学的学弟学妹们,面对刚入学时的“信息差”,要学会主动出击。比如课程选择、社团活动、宿舍分配、奖学金和比赛申请这些事,没有人会第一时间告诉你怎么做。这时,一定要主动去问、去搜、去请教老师或师兄师姐。克服害羞,不要怕“显得无知”,每一个人刚开始都是“小白”,主动出击,就是掌握信息和机会的第一步。
此外,刚进入大学的那段时间,有的同学可能会出现“适应性低潮”。对此,最好的心态是积极接受,接受自己的不适应。它不是脆弱,而是成长的前奏。不必着急于“立马融入”,更重要的是找到自己的日常节奏,每天坚持做一点让自己感到充实的事,比如阅读、跑一次步或和朋友吃一顿饭。也可以多感受当地的文化,比如我在宁波逛逛老外滩,感受近代商帮文化,或者去天一阁体会藏书文化的底蕴,这些都能帮助我们对新环境建立归属感。等回头看,就会发现自己已经逐渐适应了大学生活。
从广州到宁波,我走出了熟悉的生活圈,也走进了一个全新的世界。这里有陌生的味道、不同的风俗,也有新的友情和日渐清晰的自我。未来还很长,但这趟离家求学的旅程,一定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段成长篇章。
郑睿之:跨省求学让我更包容、更坚韧
广州市第十六中学毕业生 现就读于四川传媒学院
初到成都,最先迎接我的是味觉的冲击。记得第一次尝试“微辣”的火锅,我被呛得连连咳嗽,邻座的四川同学递来一杯冰镇酸梅汤,笑着说:“广东来的同学,这才是川味的开场白。”
语言的碰撞则更具深意。作为一名习惯于委婉表达的广东人,我在四川同学爽快的“让一哈”“有啥子想法直接说”面前,一度有些不太适应。但久而久之,我便发现,他们的直率背后是真诚,正如同学递来的酸梅汤,热辣中藏着细腻的关怀。方言的差异也成了我和同学交流的契机,我们常在宿舍开展“语言小课堂”,让粤语的婉转与四川话的爽朗碰出火花。
大一时的中秋节,是我第一次在异乡度过传统佳节。当我对着视频里父母说“一切都好”、挂断电话后,思乡之情如潮水般涌来。正当我对着窗外的圆月出神,宿舍门被轻轻敲响,七八个同样没有回家的同学走进来,手中捧着月饼、水果和零食。“都到齐了,咱们一起过中秋!”怕我吃不惯川式月饼,本地同学小周将妈妈特意做的冰皮月饼塞到我手中。那个夜晚,我们在宿舍里坐在一起,广东同学带来的莲蓉月饼与四川同学分享的麻辣牛肉月饼摆在一起,有同学用四川话讲起中秋习俗,原本浓重的乡愁,在这样的氛围中渐渐化作温暖的感动。当小周的母亲通过视频向我们挥手,笑着说“在外求学就是一家人”时,我忽然懂得,成长或许就是在他乡重新理解“家”的含义。
如今的我,既能熟练地用粤语与家人通话,也能自然地用“巴适”“要得”回应同学的问候。去年参加省级学术竞赛时,我们有意识地将广东学子的细致严谨与四川同学的果敢敏锐相结合,形成互补优势,最终斩获佳绩。
从珠江畔到锦江边,我带着广东的温润,吸收着四川的热忱,在这片土地上慢慢扎根。回望这段求学经历,我想对即将踏上跨省求学之路的学弟学妹说:不必畏惧差异,而要主动拥抱不同;积极参与社团活动,在辩论中学会多元表达;投身志愿服务,在实践中理解地域文化;尝试当地美食,在味觉体验中感受生活的多样。跨省求学的意义,或许就在于让我们在理解差异的过程中,成为更包容、更坚韧的自己。
陈冬娜:发现“两广”的“同”与“不同”
陆丰市林启恩纪念中学毕业生 现就读于广西中医药大学赛恩斯新医药学院
拖着行李箱踏进广西的校园时,我总觉得有种熟悉的陌生感。作为一个不会讲粤语的广东人,我出发前总被朋友打趣说:“广东和广西是‘两广’,去了就跟回家似的。”真到了广西我才发现,“回家”的路藏着好多细碎的惊喜。
首先是当地语言,粤语和桂柳话交织,食堂阿姨问“要咩菜”时,我还能凭着从小听邻居闲聊的模糊记忆猜个大概,而听当地室友打电话则像听“加密通话”。有次我在小卖部想买瓶豆奶,老板娘笑着用夹着口音的普通话说:“是要豆乳吧?我们这儿都叫豆乳。”后来我才知道,同样的东西,在“两广”的称呼里藏着各自的烟火气。
饮食习惯方面,我刚到广西时,总觉得广西菜的酸辣像团小火苗,在舌尖上跳来跳去。直到某天我被同学拉去吃螺蛳粉,本想浅尝辄止,结果连汤都喝了个底朝天。原来酸笋的“臭”里藏着迷人的香,就像广西人,初见时觉得直率得有点“冲”,熟了才发现那份热辣里全是真诚。现在周末,我会和同学约着去菜市,看阿婆把五颜六色的“酸嘢”摆好,听她们用我半懂不懂的话讨价还价,恍惚间就像回到了老家的早市,只是少了熟悉的粤语叫卖声。
最让我意外的是,我还发现了“两广”“不同”里的“同”。中秋时,食堂加菜芋头扣肉,和奶奶做的味道几乎重合。有次我们一起熬夜完成小组作业时,广西室友突然说:“我们这儿有句老话,‘雨落不上天,水覆难再收’,意思是做事要趁热。”我愣了愣,想起爸爸常说的“一啖荔枝三把火,凡事都要讲分寸”,原来两地的智慧,都藏在这些带着地域印记的老话里。
现在,我偶尔会给家里打电话,妈妈问我“听得懂他们讲话吗”,我笑着说“差不多”。即便仍有很多听不懂的词句,但那些没说出口的善意和那些藏在食物里的温暖,比语言更能拉近距离。或许所谓的“两广一家亲”,从不是要一模一样,而是我们都能在彼此的不同里,找到属于自己的归属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