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物繁生——邹俊豪中国画展”广州展出

谱写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广州日报 2025年07月24日 李巧蓉

  邹俊豪笔下的动物形象灵动鲜活。

  邹俊豪作品

  随着时代的发展,工笔画在内容和表现形式上不断拓展,逐渐展现出其多元化的特征。如今,许多年轻艺术家开始重新定义工笔画,结合现代艺术理念与传统技法,使其焕发新生。广州艺术家邹俊豪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他笔下形态可掬的动物形象如精灵般谱写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他的创作历程,是艺术家深入生活、扎根自然的可贵实践。

  日前,“万物繁生——邹俊豪中国画展”正在广州人民艺术中心展出。本次展览主要展出了邹俊豪动物题材的工笔画创作,将持续展至8月10日。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李巧蓉

  图/主办方提供

  动物是其绘画的主体

  邹俊豪现为广州市美术家协会主席团成员。他主习工笔花鸟专业,花草鸟禽、枯木折枝、虫鱼走兽,样样信手拈来,尤擅动物绘画。邹俊豪的作品中,没有程式化的情境铺垫,往往直入主题,在娴熟生动的线性和韵律丰富的墨色勾染映照下,画面主体形象灵动鲜活,跃然纸上,这在他的单体动物作品中尤为多见。或者只有一个干净利落的动物形象,直勾勾地望向画外;又或者仅有几枝花头、几颗果实与之呼应,视点落在画中。

  “在绘画题材上,动物是我绘画的主体。”邹俊豪说,“关注动物题材是从2010年开始的。”

  在本次“万物繁生”展览现场展出的以猫为表现对象的大幅画作,吸引了大批观众驻足观看,画中描绘了28只动态各异,颜色纹路各不相同的猫,在细腻的工笔技巧下,勾勒出自然界中简单而美丽的瞬间。

  为了精准表现动物,邹俊豪下了不少苦功,“每画一只动物,就要花大量时间去写生,细致观察动物的生活习性,有了积累和积淀,方能下笔。”在他看来,从写生到创作的转化,是花鸟画从“再现自然”到“表达自我”的关键步骤,核心在于对写生素材的提炼、重构与升华。写生不仅记录花鸟的形态、色彩、结构,更要捕捉其生长状态,甚至融入个人感受。创作是“立自我之意”,关键在于让自然素材服务于个人情感与艺术表达。既扎根于写生的“真实”,又超越自然的“表象”,让画面既有自然的生命力,又有创作者的情感与思考。

  在邹俊豪的《家园》系列大幅作品中,展现了他良好的学理素养、扎实的写生功夫和颇有格调的创新精神。整幅画面只有数十只猫或浣熊,没有任何多余的情境描画,而细细看来,每一个单体对象的位置、神情和动态,相得益彰,妙趣天成。“《家园》系列表现的都是一大群的动物在一起嬉戏、打闹和玩耍的场景,这些动物的动态和身上颜色处理都是画面很重要的部分。同时,因为大创作尺寸大,内容多,物体之间的颜色、深浅、疏密和虚实关系就会成倍复杂起来,去收集这些动物素材也要花时间和精力,最后要在很多的动态形象中找到适合构图需要的,才能呈现出最终的效果”。邹俊豪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道。

  “工笔”与“写意”并非对立的两种技法

  现代工笔画愈发注重与观者的情感共鸣与交流。通过艺术家的创作,观者不仅能看到工笔画的技巧与细腻,还能感受到艺术本身所带来的思考与启发。

  谈及在创作中对于“工笔”与“写意”的处理,邹俊豪认为,“工笔”与“写意”并非对立的两种技法,而是中国画表达自然与情感的不同路径,二者同源而异流,在创作中可相互滋养、互补共生。“工笔”“写意”二者本质都是“以形写神”,工笔重“形似中求神似”,写意重“离形得似”,最终都指向对物象精神与画家情感的表达。所以,工笔离不开写意的“意”,否则易沦为刻板的“标本画”;写意离不开工笔的“形”,否则易变成空洞的“涂鸦”。

  他表示,相较过去,工笔画在创作题材的表现上有了很多新方向,艺术本身应该深入探索历史与文化相交融的新生机。

  “邹俊豪笔下刻画的每一个物象,都是一个个有性格的精灵,共同谱写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邹俊豪的绘画探索,在追寻传统之外,更醉心于对所画对象的观察和思考,最终落笔在画面上的那些鲜活创新的艺术生命。其中充分融入了他的个人情感、心灵感悟和精神遐想。”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唐斌如此表示。

  “我想,用传统技法来表达现代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既呼应了人们对于美的追求,也希望观众在欣赏作品时,能感受到那份源自生命本真的蓬勃力量与恬淡自然的生态哲思。”邹俊豪说道。

广州日报文娱·闲情A10谱写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李巧蓉2025-07-24 2 2025年07月24日 星期四